常言道:十个手指还有长短。对于生活老师来说,在我们负责的一百多名学生当中就不可能没有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而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问题学生”消耗掉的却是我们大部分的工作精力。孩子不服从管教,陷入问题的泥潭,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简单乏味,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乏善可陈,我们是否真正俯下过身子,去观察,去倾听,并走进孩子的心灵……
“问题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那些优秀学生相比其实更应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教育与呵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学生”身上所呈现的种种劣迹并不是在和我们的教育进行分庭抗礼,相反,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我们发出求救的信号。也就是说问题学生内心其实是孤单的,寂寞的,无助的,更需要我们用爱去填平他们情感的沟壑,收获本属于他们的尊重与快乐。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在我的楼层就有这样一个学生,说起他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记得刚开学,他所在的寝室还“人丁兴旺”,可没两天,他的室友们便纷纷以各种“委婉”的理由选择“逃离”,这样一来,他一下子又成了“孤家寡人”。怎么办?按学校的规定是不允许宿舍只住一个人的,为此,我伤透了脑筋。一个人住本来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更何况他还是个“问题学生”。于是每天,我第一个去的就是他的寝室,生怕哪天会出什么乱子。当然每次去,都会提到调寝室的事,但他态度很坚决,就是不同意搬寝室,非得一个人住,甚至还说出要出四份住宿费,把整个寝室包下来的狠话,活脱脱一副“钉子户”的模样,让我无计可施。为了结束与他的对峙局面,我开始思索着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那天,段二考试成绩下来,我惊奇地发现他竟甩掉了蝉联已久的倒数第一的帽子。于是我立即把他叫到我的房间,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并把他夸得一塌糊涂。(他有点懵,这可能和他很少被人夸有关。)接着,我话锋一转,“尽管你最近进步明显,但如果你能同意调寝室,和一些更优秀的学生住在一起,你肯定会进步得更快,老师对你有信心。”“我就不明白,学校为啥不允许一个人单独住寝室?”他低着头嘟哝道。尽管还有些不愿意,但他的话语中第一次没了曾经的张扬与狂傲。“那我就和你说说为啥不让你一个人单独住寝室。”此时他微微抬起头,于是我接着说,“第一,为了你的安全,如果你夜里生病啥的,谁会知道,出了事谁能负责;第二,为了节约资源,你调到其他寝室去,节约的不仅是一间寝室,更节约了水电,从而为“节约型校园”做出了贡献;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别的同学之所以不愿和你住,说明你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而“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甚至比你的文化课还要重要,需要你用心去学习、体会,不能回避,因为你迟早要步入社会 。听我这么一说,他似乎略有感悟,并欣然同意了我的调寝室要求。那一刻,我欣慰且释然,没曾想一项貌似艰巨的任务却在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迎刃而解了。
是啊,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敏感、脆弱且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教育容不得半点懈怠和浮躁,更别说发号施令式的粗暴行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去做,更应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那样去做。在大多数人眼里,生活老师只是个宿舍管理者,但殊不知我们管理的对象是宿舍里那一群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孩子,况且管理和教育并不矛盾,一种细致入微、心灵对话式的管理不正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和意义吗!所以,教育学生,我们要俯下身子,降低姿态,要站在孩子的方面,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社会,用他们的头脑去想问题,用他们的耳朵去听声音,让学生在管理和教育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的滋润与呵护。只有当教育触动到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并从中获得滋养,变得健康和快乐……
(生活部 聂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