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色大门在正午的明亮阳光中闪耀着辉光,离开学校参加毕业聚餐之前我最后一次凝视着它。
校门很美很恢宏。在新校门建起后学校旧貌换新颜,我很喜欢拜访端庄的端馥堂、精美的金属浮雕、清澈的喷泉,尤其得我欢心的是经远楼、经世楼后方的凉亭。木制亭子古朴秀美,周围草木四时各有韵致,既不失繁复,又与校园的环境配合适当。
喜欢这座亭子不仅因它本身,还因为曾经与我一起在亭中乘凉的挚友们。就在这一学期,有几个太阳不肯露面的灰蒙蒙的下午,我们几个女生“偷得浮生半日闲”似的坐在这里聊天。聊天的内容是故事——我们都爱说故事听故事。那天我们说到古风侠义,讲起19世纪的大洋彼岸,沉浸得好像世界上已经失去了其他可做的事。抬起头,亭子的梁上还有一团未拿去的大红布花,红彤彤的像我们带着些傻气的笑脸。
这座亭就在我们教学楼旁边。亭中的时光是学习生活的点缀,美好碎片难以长久,但教学楼承载着的我们的三年却是完整连贯的,如同长流不息的清泉。在毕业聚餐的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曾经生活在教室里的自己。一张照片里,我们把桌椅堆在教室后方,画面正中两个男生手把纸扇吟哦,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这是我们高一上学期的古诗文朗诵活动呀!那两位,“苏子”和“客”,将赤鼻矶上的故事演绎出灵魂,扇子则是为没有服化道的表演平添几分古韵。那一次我也参与其中,和同组的朋友一起朗诵了辛弃疾的《永遇乐》,还为爱国词人的碧血丹心黯然神伤了好一阵子。我记得那天的节目还有深情慷慨的《短歌行》、优美梦幻的《春江花月夜》等等,历历在目。朗诵活动让我记忆犹新,或许是因为那是我首次听到同学们的“心声”,那些或羞赧或激动的声音讲述着课本中古诗文里的历史,我们是在用“诠释”来充当“阐发”,各有各的想法。
那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还是化学老师李晋凯老师。当时他很年轻,现在他仍然很年轻,风采不减当年。提到他我们所有同学都一定有许多要说的,不管是高质量鞭辟入里的化学课还是课下一个个逗人的小事件我们都会如数家珍。他关心我们班级的每个同学乃至强基组的所有人,我们竞赛课的课表、课外活动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与考试,记录下李老师的辛苦。我想我们会记得节日前后李老师的小礼物,扉页题字的笔记本我到现在仍舍不得去用它。自高二下学期末以来,我们收到几本来自李老师的“秘籍”,黄壳儿的《小一轮复习》,《基本操作》,蓝色“砖头”《无题》《无解》。“刷完它就无敌了,”他说,可直到最后我也维持在差不多每个章节都只写了一半的状态。不过没关系,来日方长,《无题》可是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呢,几十年以后心血来潮把空白补满或许也未尝不可,那时正好重温一遍对李老师的感激。
进入高三前,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亲爱的语文老师张蓓蓓老师。最后一年里她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在我们困惑时指点迷津,在迷茫时送上信念,在出发赶考前送上信任和祝福。会一直记得比周刊还准时的新鲜练习卷,也正是通过科学适量的练习,在老师的引领下,我的语文成绩终于在高三开始稳定起来。会一直感谢那几次带着同学们围坐在楼下的小会,师生畅谈,解开心中疑难,以容光焕发的面貌继续向前。会一直努力向前向未来,不负被张老师照亮的、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高三时光。
毕业聚会结束后回到家里,拿出刚发的毕业照细细欣赏,感念各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和同舟共济、意气风发的同学,还有三年来的点点滴滴。看到一句话,“有时候觉得我的心像是刚烤好的面包一样”,我希望当我们再次见面,还可以有一颗颗这样温暖软和的心,去感激守望相助,去珍惜曾经相遇。是的,我们也将要体验:“多年之后我在灯下一页页翻着旧信,回忆使一麻袋土豆变成了星星。”
(合肥一中滨湖校区高三34班:张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