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总是在盛夏,蝉鸣与骄阳为我们的青春按下暂停键。当教学楼的倒影被夕阳拉长,当黑板上的涂鸦渐渐斑驳,我才惊觉,高中三年已在这滚烫的六月凝成琥珀。
记得初入校园时,连风都带着青涩的味道。军训时晒得发烫的塑胶跑道,社团招新时学长学姐塞来的五彩传单……这些碎片在记忆里叮当作响,拼凑成我们跌跌撞撞的成长。我怀揣一腔热血进入“铁军邱班”,成为邱学华老师麾下竞赛大军的一员。我深谙竞赛和文化课齐头并进之理,又逢疫情反扑,居家网课的空余时间也都扑在数学竞赛上。
然而高二第一次联赛失利,心灰意冷之时,是谷留明老师愿意与我在连廊吹风漫谈,将我拉出自我怀疑的深渊。每次犹豫是否放弃竞赛时,邱学华老师总能用敏锐的目光看透我的心思,仅仅几句话就能坚定我的目标,照亮我的航程。感谢所有老师的陪伴,帮助我度过那段最黑暗的时光。
这段并不顺利的竞赛历程以一块银牌冷淡收尾,来不及为之遗憾,我又回到高三的课堂上。彼时面对倒计时半年的高考和遗落的功课,我同样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中重拾信心。记得英语袁春红老师常常留到晚上十一点,只为与学生一一面批作文;物理课上,吴晓明老师风趣“唠嗑”总能引得哄堂大笑,也让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物课上,钟琪老师精心打磨每一张PPT,为同学们构建最完善的逻辑链条。研学路上、毅行途中,每一次集体出行都浸透着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如今翻开毕业相册,师生们的笑脸依旧如阳光般灿烂,温暖着这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课堂之外,那些远行的脚步、挥洒的汗水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同样谱写着我们最动人的青春乐章。记得高一扬州研学时,瘦西湖畔的垂柳轻拂过我们的研学手册,个园里斑驳的竹影与假山迷宫让我们在欢笑中触摸历史的温度;高二运动会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4×100米接力时看台上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跳高场上那个屡败屡战最终越过横杆的身影……记得热心同学全程专业摄像,赛后把视频剪辑成“班级励志大片”,那些跌倒又爬起的画面,比任何说教都更让我们懂得坚持的意义;高三的踩气球活动,是高考前最酣畅的释放。那些"砰砰"的爆破声,仿佛也炸开了备考的紧张与压力……
现在,我们要把校服叠进行囊,把校歌藏进耳机。但我知道,食堂里一扫而空的薯条,运动会时传递的接力棒,还有毕业墙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签名,早已刻进生命的年轮。愿此去经年,我们依然能记得教室后排那扇总也关不紧的窗,记得它漏进来的风,怎样吹动了少年额前的碎发,又怎样裹挟着梦想,奔向远方……
合肥一中2025届高三(20)班:周亦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