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传来喜讯:合肥市第一中学代表队(成员包括朱优璇、刘含章、张祎诺)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科学素养,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二等奖。这一优异成绩不仅获得了安徽省本届赛事“科技改变生活”(中学组)赛项的最佳成绩,更标志着合肥一中在科普创新实验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突破。
作为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科普赛事,本届大赛以“智慧・安全・环保”为主题,聚焦前沿科技应用与公共安全健康领域。大赛于2024年12月正式启动,设有32个赛区,并在香港、澳门地区特别安排选拔赛。赛事吸引了来自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约8.2万支团队、17.7万名学生踊跃参与。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540支团队脱颖而出,晋级全国决赛。闭幕活动上,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以及中国科技馆、中国三星、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安徽科协等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悉数出席。
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
历经近一年的层层选拔,合肥一中团队在安徽赛区复赛中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强势晋级全国总决赛。最终,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中学代表队同场竞技,充分展现了安徽学子的科技风采。
合肥一中的参赛项目以“基于人体位置和手势的智能电风扇”为核心。该项目通过在传统塔式电风扇中植入先进的智能相机模组,并结合人体跟踪技术和手势控制功能,设计出一种新型智能电风扇。该电风扇能够根据人体位置自动调节风向,使用户无需手动操作,即可享受到舒适的凉风。
在汤磊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走访了高新企业和请教专家团队,历经一年多的研发周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点,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将科学原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兼具社会价值与推广潜力”。
此次获奖并非偶然,而是合肥一中深耕科技创新教育的必然成果。学校构建了“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课程赋能:开设STEAM创新实验室,涵盖智能机器人、微型无人机、Python编程等前沿领域,形成“基础普及、兴趣拓展、专业提升”的梯度课程。
·
·
平台搭建:依托校园科技节等品牌活动,年均举办30余场院士科普讲座与实践工作坊。
资源整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合肥科技馆建立合作,定期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前沿。
正如合肥一中党委书记封安保所言:“科技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学会思考、协作与创造。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创新主体。”
“从实验室里无数个深夜的反复调试,到赛场上从容不迫的答辩瞬间,这段经历深刻地告诉我们:科学探索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不懈与团队协作,才能突破自我极限。”团队队长朱优璇在获奖后感慨道。指导教师汤磊则着重指出:“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从设备到政策的全方位支持。此次获奖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将继续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培养更多‘富有创意、实践能力强的’科技创新早期人才。”据悉,合肥一中未来将携手更多高校共同开设“科技课程”,并依托新落成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科技创新空间。
从安徽赛区的“省赛金奖”到全国舞台的“科创新星”,合肥一中凭借实力展现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厚底蕴与广泛影响。正如大赛宗旨所强调:“激发好奇心,培育科学家潜质”,这颗在科技沃土中孕育的种子,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茁壮成长,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合肥一中科创实验中心 汤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