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纵览

科教领航明方向 群英聚智启新篇——记第十三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29 16:05作者:教科所王继荣来源:合肥一中教科所阅读:字体【  

2025年9月25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联合主办,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合肥市第一中学等承办的第十三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在合肥一中滨湖校区端馥堂举行。

9月25日上午,华东六省一市的教育界领导、专家及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安徽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林禄明主持。

合肥一中党委书记封安保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合肥一中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专家和教育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合肥一中的悠久历史和现有规模,指出合肥一中自1902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为校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认为此次研讨活动为长三角地区教育同仁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合肥一中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合作,共同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邵曙光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长期以来对安徽教育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他指出,“长三角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已成功举办12届,始终秉承“交流、合作、研究、发展”的宗旨,致力于为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树立标杆和品牌,并进一步介绍了安徽省在教学改革、科学教育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成效和举措,期待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引领下,与兄弟省市共探融合之路,共谋创新之策,共享实践之果。

开幕式后,活动进入主题交流环节,分设“科学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与培养”两大议题。

“科学教育+”议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作题为《研究国际发展趋势 助力基教优质发展》的主旨报告,认为世界基础教育发展具有八大趋势,即教育建立在对学习的认识上,AI时代转型,重构同享共创知识的课程教学,学校实验迭代发展,对数智技术赋能教育的新认识,学生社情发展的纳入,培育国际理解精神和全球胜任力,学校教师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等。

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教育与人文学院院长Donald Easton-Brooks围绕NGSS的要求,从美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科学标准框架、教授和学习科学方式的改变、NGSS的意义和教育的未来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基于党对基础教育和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基础教育现象、政策脉络的分析,以中国科大基础教育集团为例,系统探讨如何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合肥一中优秀校友任一鸣从学生视角出发,依循自己的成长轨迹,阐述中学科学教育和大学科学教育的内容,认为科学教育对其开展教研工作起到了助力作用。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顾问组成员刘月霞深入阐述为什么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怎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认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处理好分科与综合,中小学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内科学教育与校外科学教育三种关系。

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议题中,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谭轶斌指出,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既要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养,也要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并分享了上海各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优才优育方面的做法。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陆岳新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价值,并阐述了江苏在这一方面的创新之举,指出持续深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办学机制、营造教育生态、建设教育资源四个维度进行改革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党总支书记、主任何东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研支撑》为题,认为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界定模糊不清、识别机制不健全、培养路径单一等问题,并从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培养、部门联动五个方面介绍了浙江教研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做法。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勇简要列举了安徽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方面存在的困境和取得的成效,主张通过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营造教育新生态,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双向奔赴。基于此,王勇认为可以通过探索发现机制、建立三级联合培养平台、建设科学教育分级课程群、推进区域教学改革等方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25日下午,活动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专场进行课例展示。高中专场在合肥一中进行,分为高中探究实验和高中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两个板块。探究实验会场中,合肥一中滨湖校区高三年级主任张春执教国家级展示课《基于结构视角开展配位化合物的深度探究》,通过三重递进式实验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修正猜想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结构视角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学科思路,为学生构建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的化学核心观念提供了生动且扎实的实践载体。

浙江省杭州市卓芳芳老师执教的《酶是细胞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以安徽泗县红薯变甜的生活现象为导入,利用智慧平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及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上海市奉贤中学马顺心老师以王小花子宫内膜癌的“病情诊断-病因分析-治疗方案”为主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学生在真实就医情境中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王静老师则借助动图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用。

在科学教育主题汇报中,美国犹他州桑迪市蜂巢科技学院执行校长哈尼菲·奥古兹结合美国K-12(从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认为技术是教育生命线、教师是创新者、人际联结具有重要作用,表示科学教育需转向探究驱动、项目化和问题导向的模式,注重培养创造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并展现了该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举措。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副主任胡元生表示,近年来,江西省教研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强化保障、创设课程、建强师资、协同发力四个方面不断改进创新,积极协同委厅职能处室组织实施科学教育加法行动,为全面提升江西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教研智慧。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助理林顺华分享了福建省推进科学教育的经验,该省通过高位部署、平台搭建、项目带动、活动开展等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建强教学规范、强化教研支撑、实施质量监测、加强视导督导等举措深化教学改革,系统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论坛最后举行了长三角基础教育教研联盟“年度关注”发布仪式,王勇表示2026年的年度关注是“教研顺势而为”,需洞察“国之大者”的战略之势、“社会期盼”的民生之势、“技术革命”的赋能之势、“长三角一体化”的协同之势,需做好教学一线的“服务员”、决策咨询的“参谋长”、思想转型的“自觉者”、工作转型的“践行者”、上下贯通的“连接者”。

25日晚,沪苏浙皖教研机构负责人参加了长三角基础教育教研联盟2025年度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讨,共谋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此次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全国教育同仁深度交流、共同学习的宝贵平台,合肥一中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栋梁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