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为促进校际交流、推动课堂教学创新,近日,合肥一中长江路校区与北城中学联合举办了一场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涵盖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物理等多个学科,十余位教师围绕相同课题展现了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教学展示,充分展现了两校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专业风采,有效促进了校际教学理念的深度交流与融合。
语文课堂:以诗解忧,以文化人
长江路校区吴鹏程老师执教《短歌行》,独具匠心地将“人才选择”作为教学切入点,以诗为钥,引导学生深入解码曹操的“忧”与“志”的双重内涵。从“青青子衿”的深切渴慕,到“天下归心”的宏大抱负,吴老师带领学生循着“人才”这条主线,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曹操复杂的情感世界。他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中“忧”的表层含义——对贤才难得的焦灼,更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层内涵——对功业未竟的忧虑。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了思政元素,通过设置“假如你是乱世中的贤才”等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探讨“人才”与“大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处境与选择。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曹操的个体之忧,更让他们触摸到了东汉末年的时代之忧,实现了从文本解读到价值引领的自然过渡。整堂课既有对经典诗歌的精细剖析,又有对现实人才观的深刻启迪,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独特魅力,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历史教学:多元视角,见微知著
历史学科围绕《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展开同课异构。北城中学童越洋老师以“阿房宫的兴废”为线索,通过这一具体而微的切入点,生动再现了秦朝从崛起到衰亡的完整历程。他引导学生从宫殿的兴建规模感受秦朝的强盛国力,从宫殿的焚毁探究秦朝速亡的深层原因,这种以小见大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们在童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讨王朝兴衰的规律,历史课堂变成了思想碰撞的智慧殿堂。

长江路校区夏秋彤老师则另辟蹊径,以“解密尕日塘秦刻石”为主线,带领学生从石刻文献这一独特史料入手,探寻统一国家的治理智慧。她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石刻内容,理解秦朝在文字、度量衡、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统一措施,体会这些措施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这种基于原始史料的探究式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更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建构起对秦朝统一的历史认知。两堂课虽然视角不同、方法各异,但都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要求,为参与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
英语课堂:聚焦选择,情理交融
英语课堂由合肥一中陆雯婷老师与北城中学袁蔚老师共同执教《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陆老师围绕“人生选择”主题,以三次关键选择为主线,将故事发展与情感变化有机融合,层层推进教学。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和引导策略,帮助学生梳理事件与情感的双线发展,深入理解“选择”对人生的深远意义。课堂上,陆老师还围绕职业选择的利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循内心、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性。

在评课环节中,长江路校区高一教研组组长殷亚兰老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的结构化教学设计。她特别指出,陆老师运用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工具,有效整合了文本关键词,再配以精心设计的板书与学案,为学生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知识框架。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当下的阅读理解,更为后续的读后续写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北城中学高一教研组组长陶芳芳老师则从教师素养和育人价值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陆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精妙,在课堂结尾实现了育人价值的自然升华,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育人的深度与温度。其他观摩教师也普遍认为,本节课中运用的表格、流程图等工具有效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本结构,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逻辑层次分明,是一节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优秀英语课。
政治教学:情境浸润,激活思维
长江路校区政治组张小雨老师以“云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馆”为主线,设置三大主题展厅,通过小组讨论、油画观察、史料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南昌起义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与思辨,为红色主题教学注入新活力。
在“第一展厅”,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意义;在“第二展厅”,她引导学生观察革命题材油画,感悟革命精神,并深入探究南昌起义的结果与原因;在“第三展厅”,师生共同梳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这种情境化、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不仅使知识学习更加系统化,也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学中,张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3分钟小组讨论、观点分享等环节充分激活课堂。她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适时回扣教材核心知识,如“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中国革命两步骤”等重要概念,还通过习题检测巩固重点知识。最后布置的政治小论文任务,既检验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沉浸式探究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化了知识理解,也为红色主题课堂创新提供了新思路,获得了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物理实验:双师亮剑,各展所长
物理学科聚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北城中学周理想老师以“微元法”为核心,层层推导,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长江路校区钱奕宇老师则融合高铁实例与GeoGebra动态图像,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两位教师风格迥异却目标一致,展现出物理教学的多元路径。
周理想老师以“理论推导”为核心,围绕“微元法”展开细致教学。他的课堂氛围严谨而有序,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钱奕宇老师则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技术+生活实例”融合教学的魅力。她以“高铁”这一中国名片为课堂主线,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与高铁的加速、匀速、减速过程紧密结合,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教学中,钱老师借助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小车匀变速运动的数据,通过GeoGebra软件动态生成v-t图像,让抽象的“位移与时间关系”转化为直观可见的图像规律。她还播放高铁运行的物理场景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高铁启动时的加速度、位移计算等实际问题,实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教学闭环。她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

公开课结束后,参与教师围绕两堂课展开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周老师的课堂深耕理论,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夯实基础;钱老师的课堂创新运用技术手段,结合生活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虽然不同,但都紧扣课题核心,为物理学科教学提供了多元参考,展现了教学创新的无限可能。
深化教研共成长,展望未来谱新篇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为两校教师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更推动了教师对“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实效”的深入思考。活动中,不同教学风格的碰撞、不同教学理念的交融,让参与教师受益匪浅。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观摩比较,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未来,合肥一中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校际教研合作,建立健全长效交流机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育之路,育人之心,唯有交流互鉴,方能行稳致远。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参与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区域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树立了典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在更多学校、更多学科中推广实施,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文/合肥一中长江路校区高一语文组 郭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