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和中国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畅想

发布日期:2015-06-23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组长:王冬凡  

组员:唐田一鸣  胡伟豪  窦明浩  武海瑞  蔡兴茂  余翁恺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91031,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1111,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 社会对“钱学森之问”的探讨

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

 

求解“钱学森之问”教育不能“批量生产”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在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疏于独立思考、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教育部回应“钱学森之问”: 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针对如何回答著名“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即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这将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 

院士谈钱学森之问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

 “两会”期间,钱学森的弟子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及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接受记者专访,他们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

张世英  ——自成体系的哲学家

“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中国难于出现杰出人才?“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就因为我们缺乏西方人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精神,其深层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缺乏乃至压抑自我的主体性和人的自有本质的痼疾。”

 

朱清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现在的校园文化被“权力通吃”严重扭曲、异化了,如果让教育行政化继续大行其道,无论设计的目标再好、管理体系再健全、规章制度再多,也难以解决应试教育的顽疾。

现在许多人热衷于讨论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但是都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本症结——学校的严重行政化。

我原来在中国科技大学做了十年校长,一直在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课程改革、招生模式改革、强调课外实践等等,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我思来想去,觉得症结还是出在高校管理体制上。

和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做个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天天喊“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很少提什么“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却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还出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两相比较,不难看出问题所在:这些名校的校园文化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谁拥有真理谁就会得到尊敬,谁的创新理念好,谁就在学术和教育上有发言权。

在有的地方,确有“权力通吃”的现象:一个人只要掌了权、当了官,就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报院士、评教授、立课题、分房子,样样享受优先权。受此影响,一些教授和青年教师整天想着如何迎合上级,让领导满意,有的人甚至把学术研究当成当官的敲门砖。甚至在个别高校和地方还出现了十几个教授、博士竞聘一个处长岗位的怪事。

不是我国的学生素质低,也不是我们的教授、科研人员水平差,而是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土壤。现在的校园文化被“权力通吃”扭曲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无论设计的目标再好、管理体系再健全、规章制度再多,也难以解决应试教育的顽疾。

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把高校的价值取向拉回到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上来。我今年9月(注:20099月)受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校去掉官帽子,让学术水平高的教授挺直腰杆子,说话有分量。

第二件事,是在招生上改变“一考定终身”、以分取人的做法。南方科技大学计划从明年起,从读完高二的学生中自主招生。我们有信心在高二的学生中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让毕业的大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赢得社会的认可,让南方科大的文凭“香”起来。

如果我们的探索成功了,应试教育的坚冰就有望打破,钱老的遗愿就有望尽快实现。

 

二、中国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畅想

现阶段,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一个耳熟能详的事情,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桂冠荣誉很多时候都属于中国的学生,已经可以说是专利了!同样也是一个让人注目的国际大奖--诺贝尔!在里面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席位。为什么美国人把电脑打造的像人脑一样的灵活,而中国的教育却把人的大脑变得像电脑一样的死板呢?

(一)中国现阶段教育存在的问题

1、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 

2、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如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

3、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质量公平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从80年代以来,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仔细分析一下,211工程、985,重点实验室,中小学的示范校建设、重点校、实验校,基本上都是一条效率型的道路,都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所以资源配置方式有问题,导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域和区域的差距越来越大。

4、对学校管得太死,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因为现在像大学专业教育部批、文凭教育部发、经费教育部管、评价教育部组织,中小学几点上课,上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全是规定的,所以校长说我们不是校长,我们是排课表的人,我们是教导主任。所以我说一个封闭、垄断、缺乏竞争和活力,高度行政化、官本位的管理体制,很难让教育家脱颖而出。

5、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太大,太集中垄断性太强。

6、民办教育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民办教育的空间非常之少,像高中教育,这几年来,全国大概一共2900所民办高中,差不多每一年要死掉100所,特别是政府加大了投入以后,对民办教育的扶植政策又不够,导致很多民办学校倒闭。

7、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8、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

9、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

10、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

 

(二)中国近期教育体制规划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业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
、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
、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
、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5
、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应将教育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从而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而对于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不能够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应为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三)社会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期望

第一、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运作规范的教育措施,处理好政府、学校、市场三者的关系,形成服务型的教育行政机构。因为这次纲要里面也提出了人才结构性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亿计的高端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人才结构目标很重要,就是说教育应该主要是面向最多的、最重要的目标,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体制是有问题的。

   第二、要旗帜鲜明的提出公平优先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