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层次需求理论分析孩子成长需要

发布日期:2010-01-07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按照相当确定的层次排列,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

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求: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求,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生理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求: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出现新的需要,即安全的需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遭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对秩序的需求等等。马斯洛认为:父母在正常家庭结构的中心地位是无可争辩的。家庭内部的争吵、动手打架、分居、离婚或死亡往往是特别可怕的。同样,父母对孩子大发脾气,吓唬说要惩罚他、对他进行谩骂,粗声粗气地对他讲话,粗暴地对待他,或者对他进行体罚,这一切有时竟会使孩子惊慌失措,惊恐万分。的确,在某些孩子身上,这种恐惧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父爱或母爱的表现,然而,它也可以发生在被完全抛弃的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依附于仇视他们的父母似乎不是出于对爱的希望而纯粹是为了求得安全和保护。

第三个层次是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求就会产生。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马斯洛认为:如果这个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和孩子。这样的一个人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付出努力。此时,他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尝到浪迹人间的痛苦。

第四个层次是自尊的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名誉和威信的欲望。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或必不可少。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觉。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即使所有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所适合干的事情。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美、更完备,就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干。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和自豪。

马斯洛认为,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前四种需要是出于健康的缘故必须弥补的缺失,这些需要必须由他人从外部给以满足,是缺失性动机。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成长性动机,是一种内在的需要。从这一理论分析,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低级的需要未得到充分的满足。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个别特殊情况,绝大多数家长都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要。不少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就行了,自己忙于挣钱养家、供孩子上学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从层次需要理论来分析,家长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以外,还有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其实,很多孩子这些较低级的需要都尚未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产生较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孩子来说,自我实现就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自觉自愿地学习,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这也是很多家长期待的结果,但是这些家长不知道,这个结果是要建立在前四个较低及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之上的。下列四种状态的孩子较少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留守家庭的孩子。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谈到本校的留守孩子时说,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一年或几年才回家一次。这些孩子长期缺乏家庭保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事件,而且这样的事件的确时有发生。这是留守孩子安全保障的一大隐患。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爱护,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问题。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行为上表现出自由散漫、任性放纵、难以管教。由于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很多留守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原动力。学习得不到家长有效监督,自己的自觉性又不高,很多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成为“学困生”,或因此而辍学。

二、离异家庭的孩子。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但整天 蓬头散发,衣冠不整。因为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生活,而父亲拒绝母亲见她,她经常上课发呆,变得少言寡语,给人一种精神恍惚的感觉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何疼爱他们,这种爱仍然是残缺的。孩子缺少另一方的关爱,往往变得敏感、自卑、孤僻、偏激。一个高二年级的男孩,父母离婚后各自组成新家,他被送进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学校放假,孩子有家不能回,因为父母各自的新家都不愿意接纳他。父母除了定期给他生活费,很少过问。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个男孩患上了抑郁症,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

三、长期发生战争的家庭,孩子缺少安全感。夫妻吵架会使孩子产生恐、悲伤和无助感。在父母毫无顾忌的吵闹中孩子常常吓得不知所措,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已不复存在,内心会涌起深深的恐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

四、缺少成年人应有的尊重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随心所欲,高兴时孩子是宝贝,宠爱有加,不讲原则;生气时孩子是出气筒,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还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在家长面前孩子根本找不到尊严。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才选择逃离。另一方面,孩子在学校有时也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在一些学校门口,值日的学生向进门的老师热情敬礼,但有些老师却匆匆而过,不作任何回应,背影之后,是学生失望的眼神。还有一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习惯使用讽刺、挖苦或攻击性语言,其次,体罚或殴打学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都是对学生尊严的践踏。一些学生厌学逃课就是在学校找不到自尊。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人,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上,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各种不同的需求。所以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外,还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暖的和睦的家庭环境,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不仅自己要彼此相爱,相互尊重,更要懂得尊重孩子。另外学校和社会也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和秩序。

孩子只有在较低及的需求(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内心才会自发产生理想和追求,才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努力学习。他们也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叶欣教育咨询工作室

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