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金鱼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鱼缸里,鱼缸的中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挡板。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将金鱼喜欢吃的一些小虫子放在挡板的另一边,这时,金鱼就会本能地游向虫子,可是,由于挡板的存在,金鱼屡试屡败,总也无法吃到虫子,最后金鱼只好“放弃”。然后实验进入第二阶段,将挡板撤走,这时,本来金鱼可以吃到虫子,但是,即使虫子就在金鱼身边游来游去,金鱼也对虫子“视而不见”,再也不对虫子发起进攻。也就是说,动物“习得”了一种“无助感”。这就是“习得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无助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缺失:动机缺失、情绪缺失、认知缺失。动机缺失主要表现为,在行为上个体没有任何努力的企图,也就是说,个体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没有努力的意愿和倾向。情绪缺失是指积极情绪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如抑郁、灰心、悲观失望、无精打采。认知缺失则导致个体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固定的消极观念。认知缺失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形成了顽固的、悲观的归因模式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他们有的一上课就睡觉,有的经常逃课,厌学情绪严重。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长时间找不到成就感,也找不到快乐。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感到沮丧无助,不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整日无所事事。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习得无助”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还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消极影响。
应对策略:
一、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塞利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难以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把失败、挫折、困局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的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是极为不利的。这种归因方式容易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最终导致“习得性无助感”。 因此,要消除习得性无助感,帮助个体改变其不良的归因模式是极其关键的。即:帮助学生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学业的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这样以来,成功激发了学生更高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而失败则需要加倍努力,不能松懈。即便是智力很普通的学生也要相信“勤能补拙”这个简单的道理。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所以积极的归因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为学生设立较低的目标。人们只有感到自己能够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兴趣。人们也只有在不断地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才能真正从无助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从而坚持努力去取得成功。要帮助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
三、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或榜样教育。
这些榜样可以给学生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愿意尝试成功,愿意为实现目标付出行动,从而消除无助感。
四、明确学习目的。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和别人比成绩,不是和别人比分数,而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要让学生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机会。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学生自己努力了,学到了新知识就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水平。所以
五、实行分层作业。教师可采用分层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各尽所能。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新学期开学两个月后,就不肯上学了。因为每天的作业太多,她无法完成。她经常做作业到凌晨两点还做不完。在无助中她不肯再去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名著《给教师的建议》里的第一篇文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中,讲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这位数学老师谈到自己备课的情景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 如果我们现在的老师也能这样分层布置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那么,这些学生就不会再厌学了,因为他们能够在这样的作业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