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扶持的环境

发布日期:2015-06-17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美国心理咨询师约翰·威尔伍德(John Welwood)在他的著作《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中做了如下比喻:“宇宙中所有事物都被更广大的事物扶持着,地球被太空扶持着,这是围绕它、让它自由自在移动并转动的环境;DNA被细胞扶持,细胞被大些的组织和器官扶持;树叶被大地扶持,大树被地球扶持;成长中的孩子被家庭环境扶持。”英国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D.W. Winnicott)将家庭定义为“扶持的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能支持儿童健康成长。它指家庭不仅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重要的身体扶持,还应该提供良性的情绪环境。

什么样的爱对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呢?一只刚出生的雏鸟,握在手里太紧会压扁它,如果握的太松,它又会掉在地上,所以要用手做成摇篮圈起它,同时又不能压的太用力。所以,要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接触和空间”。接触他们,就要爱他们,就要花时间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照顾他们,和他们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是还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空间——他们自己的空间。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侵犯,尊重孩子个人的节奏和需要,并尊重孩子的空间,便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友善的环境中。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经常处在紧张的状态,心理负担重,情绪可能会时常波动,于是各种心理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好情绪和状态,使他们以积极、饱满、健康的状态接受学习,接受挑战,这就成了家长关心孩子最重要的方式。所以要当好家长,就要当好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老师。

那么家长如何创造一个和孩子良性沟通的环境,打造出互相的亲密与默契,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著作《爱在流行》中指出,“真爱不是不顾他人的缺点而拥抱他们,好像你漠视这些缺点;真爱是爱一个人,要连他的弱点、错误、不完美等等一起爱,正因为你所爱的人有这些弱点,你更不能回避他或者疏远他,相反的,你们应该相互扶持、休戚与共、加强内省,以克服这些弱点。”所以,对于有缺点和弱点的孩子,不能打骂、讽刺、挖苦,而要共同努力,帮助他改进。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现在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很少,多数家长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更没有真正和孩子聊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孩子对家长的态度也就仅仅停留在长辈上,而无法当作朋友看待。其实,要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并不难,年龄完全不是问题,找一些孩子喜欢的话题切入,你很快就能和孩子打成一片。但请记住,无论你多么不喜欢孩子的爱好,也不要随便地斥之为“无聊”、“低级趣味”、“太没劲了”。例如,如果你和你的儿子以及他的同伴一起踢足球,他可能会像“哥们”一样看待你。相信多数男孩子都对《走近科学》、《探索》一类的电视节目感兴趣,有些女孩子也是这类节目的忠实观众,那不妨约好和他(她)一起观看。你们可以讨论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神秘事件,结果不重要,但你和孩子都会获得快乐。如果你不再对娱乐新闻和明星嗤之以鼻,你会发现孩子并非只看到明星的光环,他们也能很正确地对待明星的优点和缺点。女孩子对美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变的,你可以和她讨论一下这个季节的服饰,告诉她什么样的更适合她,也可以接受她给你的意见。对体重特别敏感的女孩子往往有减肥的冲动,尽管她们不一定真的需要。你们不妨一起研究研究如何用运动的方式保持身材、如何吃才能既健康又不发胖。

做一名好听众。当孩子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了一天或一周后回到家中时,他往往会兴致勃勃地与父母说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他在这一天或一周中最高兴的事、某某受到老师的表扬了、同学间什么有趣的事情等等。父母此时最好是充当孩子的忠实听众,因为此时是孩子培养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更是了解和沟通的最佳时机。倾听是一门学问,当你在听孩子说话时,你可以感受到以下几点:无论孩子叙述的是什么事,他都希望父母能耐心听他讲完。用宽容的心态开始聆听,及时修正孩子身上的错误。倾听是你对孩子最具影响力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对孩子的话有适当回应时。倾听是父母与孩子都必须掌握的语言技巧,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倾听过程中适时给予表扬,是一种爱和鼓励的体现。解答孩子的疑问,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引起孩子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定期举行家庭会议。每周一次一小时的家庭会议,能够让您的家庭在稳定的状况下运作。家庭会议的目的是了解每位成员的现状,找出谁的状况不佳,谁需要协助。美国教育专家斯蒂芬·格林博士说:“在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上讨论或解决孩子(4岁以上)的问题可让父母省却许多麻烦。许多问题都能通过家庭会议解决,但这不过是它给你带来的额外收获而已。它的更主要的好处在于孩子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学会生存智慧,比如掌握解决问题、与人沟通的技巧,懂得合作并互相尊重,培养创造力,知道怎样进行集体讨论、承担责任和表达感受,知道如何让家人快乐。”简·纳尔逊博士则说:“它的最后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建立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举行家庭会议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规定会议时间。比如,每周一次,除非有特殊状况,否则每位家庭成员都要出席。提前公布会议的议题(通常记录在纸上并贴在冰箱上),让家人都能在上面写意见。可由家人轮流主持会议并做记录。可以多让孩子做会议记录,写下重要的信息以及记录下任何家庭成员之间的协议。避免干扰,尽量将电视和收音机都关掉。以赞扬和感激之词作为开场白,赞美每位成员这一周良好的表现。这样,每人都有赞扬与被赞扬、感激与被感激的机会。主持人负责组织会议,宣读讨论议题,鼓励发言并使会议按计划进行。记录员记下建议,并标出大家达成共识的意见。不管是否有人反对或赞同,每位家庭成员都可以表达意见。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尤其是孩子的发言,因为讨论或倾听别人的感受往往足以让人感动并发生转变。不能在会议中大喊大叫。在其他人说话时不能打岔。不能贬低别人或骂人。如果问题不涉及每个家庭成员,问题的提出者可自行选择合适的建议。如果问题涉及每个家庭成员则要征得全家人的一致同意。在家庭会议中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每位家庭成员都能提供解决的办法(最终尽量选择大家都赞同的办法)。在解决方案众多时,实行投票决定制度。记住家庭同乐的时间,并在日历上做标记。要尽量在固定时间召开家庭会议,并且挑一个大家都方便的时间,不要占用孩子期盼的娱乐或休闲时间。花些时间讨论即将发生的事件或计划,例如度假。家庭会议应当充满乐趣并且具有建设性。如果进行得很顺利,你的家庭、你的孩子和你自己都会在每次会议后感到更有力量、更健全。

维护孩子的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麦克·佛朗斯说:“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却是在个人的尊严上。”要想孩子好好和自己交流,父母首先要做个会沟通、会说话的榜样,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能用言语伤害孩子。家长切忌在外人面前批评或讽刺孩子。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不能满足时,要讲清道理。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应先了解情况,再根据事实讲道理,做适当的批评教育。批评要注意分寸和场合,尽量避免把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也不要和孩子算老账,更不能动不动就训斥、恐吓孩子。和孩子沟通尽量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和口气,而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

用肢体语言和孩子达成默契

榜样

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说: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对他来说,无论是父母的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还是习惯和性格,都是他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曾有一对贫穷的聋哑父母,他们无法用语言教育孩子,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孩子却比谁家的孩子都听话,都懂事,在考上名牌大学后,还考上了研究生。孩子说:不需要语言,我的父母对我最好的教育就是他们的行动,他们的每个行为都是善良、正直、勤奋、刻苦、隐忍的最好注解。

沉默

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恶作剧、说脏话等,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但有可能会给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一个不悔改的理由。卡尔·威特牧师在他的著作中曾记录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情。有一天,这位朋友找到我,对我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某些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那天,我和朋友一家共进午餐。在饭桌上,我特意仔细观察了这个调皮的孩子。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我给朋友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

饭后我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第二次,这个孩子故伎重演,像往常那样把面包皮剥下来后,也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孩子说:“你不说我吗?”“不说。”

没过多久,我的那位朋友又找到了我,说孩子现在已经没有剥面包皮的习惯,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

卡尔·威特牧师指出,其实道理很简单,孩子的那种做法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对付孩子的这种恶作剧或是不良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握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在滑雪场,一位很和气的年轻男子来到小豆豆面前,打手势表示:“站到我的滑雪板前面来,好吗?”小豆豆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可以。”于是,小豆豆就对那位叔叔说:“Thank you!”那个人让小豆豆蹲在自己的滑雪板的前端,把两边的滑雪杖对齐,然后沿着志贺高原最缓的长坡像风一样滑了下去。小豆豆只觉得耳朵两边的风声呼呼作响,她用两只手抱住膝盖,努力不让自己往前俯冲下去。虽然有点儿害怕,但是非常非常的快活!滑完之后,围观的人们鼓起掌来。这个人弯下腰,握住小豆豆的手,非常尊重、非常温和地看着小豆豆,对她说:“Thank you!”

就这么简单,握一握手,这个人一下子就赢得了小豆豆的好感,因为他对她的尊重不是大人对小孩的那种尊重,而是真正的平等的尊重。

拥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我认为: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把这个方法用在刚来到我家不久的小斯宾塞身上。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

拥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把父母的所思所想通过身体接触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领会父母的想法,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父母应在语言难以沟通的时候,适当运用拥抱的方式。

眼神

很多父母并不觉得自己的眼神会给孩子什么样的暗示,他们说:“眼神?小孩看不懂啦!直接和他们说,他们都不理解,怎么可能看懂大人的眼神呢?”这样想的父母真是太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了。

有个小学生曾经在作文中写道:“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妈妈就是一个例子,我能从她那多变的眼神中,看出她心中的想法。生气的时候,妈妈的眼神是严肃的;帮我改作文的时候,妈妈的眼神是耐心的;享受欢乐的时候,妈妈的眼神是快乐的。我喜欢妈妈多变的眼神。”

作家周国平说:“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或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

亲切、和蔼、信任、期待、赞许、责备,有时一个眼神真的比一篇长篇大论更能让孩子接受。父母们,用你们的眼神温暖孩子的心灵,指引他前进的方向吧!

微笑

4岁的小田正在餐桌上吃饭,他很想自己夹菜。这时,妈妈正好从厨房端了一碗小田最喜欢吃的鸡蛋羹出来。小田抬起头,看着妈妈把鸡蛋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然后,小田拿起自己的小饭勺,用征求的眼光望着妈妈。这时,妈妈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小田高兴地舀了一勺鸡蛋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美国激励大师卡耐基说:“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产生在一刹那间,却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微笑是父母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不仅能表达对孩子的喜爱,传递赞许的信息,更能鼓励和温暖孩子,使之拥有更多的勇气。

 

家是对孩子一生的扶持。据研究显示,在一个和谐、快乐、充满关心、引导和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更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收入更高,可以放心地去放松自己、放下忧愁、信任别人、打开心扉,接受别人的爱,并且去爱别人。所以父母们应该确保为孩子创造一个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家庭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