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孩子的朋友

发布日期:2015-06-17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要想卓有成效,身为父母就不仅要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孩子。想要了解,积极有效地沟通与互动无疑是第一位的。对于青春期里或含蓄或张狂或表面顺从内心逆反的中学生们,不少父母显得有些缺乏技巧和耐心。“我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奈何他/她不愿意对我敞开心扉啊?”不少父母如是说。为何您和自己的孩子成不了朋友呢?究竟有哪些和孩子交朋友的好办法呢?下面,这些经验也许值得参考。

  其一,贴近他/她的心

  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这时,父母最需要的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在日常互动中不着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安排和提出要求,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想问题。平等地对待,贴近孩子的心,父母的引导、规劝才会真正见效。

一位母亲说,她的朋友开服装店,她经常去捧捧场,给自己女儿也买一些衣服,可女儿坚决不穿,母亲有点不高兴,问女儿为什么,女儿说这些衣服不适合学生穿。这位母亲虽然有点不高兴,却没有发作,冷静下来想了想,女儿说的也不是没道理,而且证明女儿在着装方面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她和丈夫讨论后决定每年给孩子一笔“治装费”,让女儿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衣服,但要求不铺张浪费,符合学生的身份,有结余要上交。女儿非常喜欢这个安排,并且表现出非常认真的消费态度,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更近。

笔者说: “放开手,让他们去独立,去飞翔,这不会让你们更远,反而让你们的心更近!”

  其二,真正的发言权

  沟通、交流是互动双方共同努力的事,交朋友更是要双方意愿。但生活中不少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通常是允许“我跟你沟通”,但是不允许“你跟我沟通”,也就是所谓的单向沟通。有些家长虽然说要和孩子做朋友,也尽量让自己和颜悦色,但关键一条却没有做到,就是给孩子真正的发言权。没有这一条,所谓的尊重和沟通,也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如果要把孩子当朋友,就必须把他当作平等的个体,赋予其独立的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稚嫩。

一位父亲提起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很得意,因为儿子向同学说到爸爸时都是,“我爸爸是我朋友”。有人向他求教如何处理父子关系时,他说自己一开始也做的不好,但是孩子的妈妈建议是否可以尝试“无论什么事,让儿子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然后和儿子一起分析观点中的利弊是非,一起研究如何处理”。比如,考试成绩好当然要鼓励,但考差了不责骂,不过要和儿子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就算对课程内容不理解,也要愿意听儿子给自己分析,让儿子也做一回父母的“老师”。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能平等地加入父母之间的交谈,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提出批评,只要有道理,父母也虚心接受,并且用行动改变来让孩子看到结果。

笔者说:“发言权,不仅是让他们说出来,更重要的是把他们所说的话听进去,让他们有自主感,有价值感!”

其三,发展共同的爱好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每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也显得更有自信和创造力。在中学生的朋辈互动中,一个结实的纽带就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依恋。想和孩子成为朋友,就和他/她一起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一位母亲说,女儿已经读髙二,学习很认真,可是每周末难得休息,还是整天埋头于书本。看到孩子疲惫的样子,母亲很心疼。她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从女儿过去的爱好切入,向女儿提出邀请,希望每周末能够全家一起去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运动之后,母亲夸女儿打得好,女儿很开心。母亲又顺带问起女儿现在学习的情况,女儿坦言,考上本科不成问题,但要考上理想的大学还是需要再加把劲的。此时,父亲告诉女儿,“高效的工作依赖于必要的休息,劳逸结合是实现理想的基础之一。”女儿笑了,说“今天休息的很好,应该可以更高效的学习。”

笔者说:“和他们一起做喜欢的事,尤其是健康运动和接近自然,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

其四,不求全责备

  很多家长认同“玉不琢不成器”,并且认为孩子还不成熟,需要精心打磨。但交友之道,不可过苛。总希望孩子十全十美,没有缺点和毛病,就会陷入求全责备的深渊。希望孩子更上进、更美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籍此作为批评和斥责孩子的理由就不太适当,因为这样并不见得能够促其上进,更多时候是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堵住了通向他们心扉的路途。

一位父亲说,女儿上了高中后,父女间就经常有冲突。主要的原因是女儿比较外向,大大咧咧像个男孩,老师曾跟父亲提过,其女儿和不少男孩都关系很好。父亲原本就比较传统,希望女儿能够像其母亲一样细腻温柔,常常以此教育女儿,老师的话更是让父亲心中不安,经常会批评女儿的交友行为。有一天女儿很难过,向父亲大声吼道:我那么多的优点你为什么看不见,总是盯着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的交友没有影响学习,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过分的地方。我不是淑女,也不想做淑女,我要做我自己。望着女儿冲出家门的背影,父亲颓然之后,思考了很久,的确自己的女儿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错,可是始终不是父亲心中那个“完美”的女儿,才会每每产生冲突,自己生气女儿伤心。后来,这位父亲郑重地向女儿道歉,答应她,不再过多干涉女儿的生活,让她快乐地“做自己”。

笔者说:“每一个父母心中都充满了爱,但不能因爱之名去‘绑架’孩子的生活;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梦想,他们在探索,在成长,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父母的爱,爱他们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