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解释的过程。归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一场考试结束后,有的同学说:“我这次考得好是运气好,复习过的内容碰巧都考到了。”有的同学说:“我这次又没考不好,我脑子太笨,我可能不是学习的料。”也有同学说:“我考得好是因为我很努力,我平时准备的充分。”同学们对自己这次考试成绩的分析,就是他们对自己考试成绩的归因。这里有积极的归因,如“我很努力”,也有消极的归因,如“我脑子太笨”。同学们对自己成绩的这些不同的归因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并非在得出原因之后就结束了,而是会在某些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通过情感反应和成功预期两个方面来影响后继行为。用图式表明:
情感反应
前期行为----归因 后继行为
行为预期
比如,李明和张亮在一次英语测试中都考了80分,高出了他们平时的成绩(60-70分)。英语老师表扬了他们,说这是他们努力学习的结果,希望以后他们继续努力。老师的表扬使李明同学很受鼓舞,他也认同老师的分析。以前自己英语成绩总是上不去,是自己不够努力没有用心,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游戏、打篮球上了。从这以后他就更加用心学英语,他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学得更好;张亮同学听了老师的表扬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这次测验考得比平时好是因为自己运气好,考试的内容他正好都复习到了,下次的运气可没这么好。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很有限,努力也没用。因此他后来并没有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多下工夫。转眼期末考试到了,这次李明的英语考出了85分的好成绩,而张亮的英语成绩却又回到了以前的60多分的水平。由于李明和张亮对上次的英语测验成绩做了不同的归因,结果对后继的英语学习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从这个案例来分析,第一次英语测验得80分(前期行为),李明认为自己是通过努力取得好成绩(对前期行为的积极归因),所以他当时很激动很兴奋(归因引起积极的情感反应),他准备以后在英语上多下工夫,希望下次英语考试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积极归因引起的对成功的较高预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李明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后继行为,即继续努力),结果第二次考试,李明又考出了好成绩。
这个事例说明,适宜的归因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恰当的、错误的归因则会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家长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要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归因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这有助于他们养成乐观、自信、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好品质。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1、努力归因。引导学生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学业的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而不是靠运气能力。这样以来,成功激发了他们更高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而失败则需要加倍努力,不能松懈。相反,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些学生会因为失败而自责,或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2、可控归因。无论是在成功还是失败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可控归因是必要的。比如孩子一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告诉他:“那是因为你很努力,你比别人都刻苦”。而不要说:“你运气好,你比别人聪明”。如果孩子考试失败了,我们就告诉他:“因为你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对,或准备不充分”。而不要说:“你脑子笨、你不是读书的料”(即使某个孩子脑子真的不灵活,我们也不能实话实说)。因为“努力”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而“智力和运气”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进行可控归因有利于维持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3、分化的归因模式。成功时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如“基础好,很聪明”;而失败时进行外部的可变的归因,如“题目太难,发挥时常”。这样做的好处是,成功时让他们肯定自己,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失败时则能维护自尊,且不至于丧失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