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成绩好还挨打

发布日期:2009-10-15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孩子学习成绩好还挨打

 

我曾在报纸上读过一条短消息:孩子学习好还挨打。一名男生甲因为学习成绩好而被另一名男生乙打了一顿。为什么呢?原来这两个孩子同住一个院子,父母之间又很熟悉,经常交流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于是乙的父母就经常拿甲同学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乙同学经常在家挨父母的批评训斥,久而久之乙同学心中充满了怨恨,最后他把对父母的怨恨都迁移到甲同学身上,都因为甲同学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才使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抬不起头,经常挨批,所以他要教训甲。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而且特别喜欢拿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家长可能主观上并不是要否定自己的孩子,而是想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榜样,以此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但客观上这种比较却打击了自己孩子的自尊心。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父母这样比。家长这样做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归因,即“他比我学习成绩好,他比我聪明,比我能力强。我比他苯,我的能力不如他。”

其次,这种比较还容易形成不适宜的目标定向。成就目标理论认为,学生有两种目标定向。即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指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把对任务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成绩目标定向:指个体将成就情境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关心的是如何获得高成就,以证明自己的胜任力,避免低能的评价。认为比别人做的好才叫成功。关注的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两种不同的目标定向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动机作用是不同的。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将学习活动看成是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机会,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自己努力了,学到了新知识就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动机,有助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水平。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在成就情境中,关注的是如何证明自己的高能力,或者怎样避免自己低能的评价。倾向于通过和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而能够在每一次比较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只有少数极优秀的人。因此,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他们无法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由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强调的是以学习成绩选拔人才,所以学校为了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分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是典型的范例。这样的氛围提倡的是竞争,竞争又强化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成绩目标定向。这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在一所寄宿制的乡村中学,一名初三男孩小强(化名)在接近中考前,把自己的两个同学毒死了。他们三个都是年级的学习尖子,一次其中考试前,班主任在班上对全班同学说:学校将推荐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推荐的依据是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谁是年级第一名,谁就赢得了这个保送的名额。期末考试前,小强就开始在心里盘算:自己的成绩虽然很好,但跟另外两个同学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只要他们两个在这次考试中考砸了,自己就能稳拿第一。于是他买来鼠药趁给同学买饭的时机把药放进同学饭碗里,然后看着同学吃下。小强并不想把自己的同学毒死,他只是希望他的同学不能参加考试,以此确保自己稳拿第一。

家长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目标定向:

1、淡化孩子的分数,强调学习活动的内在价值。家长在拿到孩子的考试卷时,不要问:“你这次在班级排多少名?你们班最高分多少?”之类的话。因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试卷时,如果孩子考试成绩比较好,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这一门学科(或这一章节)学得不错,相关的知识都已经掌握,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可以说:“看来这一门学科(或这一章节)的一些知识,你还没有完全掌握,你需要再花一点时间,把错题认真订正,把不懂的知识弄懂。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复习计划,把本次考试的内容系统地复习一遍,做到完全消化和吸收。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学习的过程中,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而不是考试的结果。孩子考得好家长不要喜形于色;孩子考得不好,也不要对孩子发火。要告诉孩子错误或失利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种体验。

2、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目前一般的学校基本都是大班制教学,一个班级基本都是五六十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更多。一个老师面对这么多学生,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表现好的学生很生容易获得老师的好感,而那些成绩中等表现一般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略。因为他们虽然成绩不拔尖,但也不会惹是生非,所以让老师放心。优秀的学生因为成绩拔尖所以能经常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有这些中不溜的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欣赏。他们难得的一点进步很容易被老师忽略,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欣赏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他们的努力及各方面的好的表现。

3、设置多种奖励机制。以前每个学期结束时,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同学能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绝大多数同学都得不到奖励。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多种奖励机制,如“勤奋刻苦奖”、“热心服务奖”、“琴棋书画奖”、“体育舞蹈奖”等等,让每个学生期末放假时,都能带一份荣誉回家。以此弱化孩子的成绩差异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找到自豪和自信。 

叶欣教育咨询工作室

Yexin012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