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特色学校
-------学习方东玲局长《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发展》心得
合肥市第一中学 郑汉洲
长期以来,高中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各校统一模式,统一管理,老师和学生都成为分数的奴隶,每年高考发榜后,一些学校挂出宣传横幅:本校今年获高考重点率、本科达线率第一;就是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也总要摆出一批第一: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只要有阿拉伯数字存在的地方,总能得出一二三四的排名。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真正的高分低能。笔者认为:教育有别于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体育竞技。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在于对人身心的全面关注和素质的整体提升,它的目标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完善。除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要进行理想道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育应当顺应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从真善美的角度完成对人的全方位的立体雕琢。如果教育者的内心沉积着“唯分数至上”的理念,那么势必会出现一些损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行为,从而导致教育的走样或变样,造成教育方向的迷失:与其全面发展,不如集中精力搞好成绩,也许更有发展前途。这样,素质教育 “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学校为了 提高升学率,突出 “ 重点” ,紧抓考试学科,学生身边书山累累、题海茫茫、负担重重,而对非高考学科则就轻避重,美其名曰 “ 减负” ,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弱化,导致学生自然而然地畸形发展。
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值得深思和探究的大课题。合肥一中勇于创新,走教研兴校之路,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并在其百年发展中探究和总结出一系列的办学思路和经验------“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是每一位一中人的追求,“教育唯严,教学唯精”是一中教育的精髓,“全面施教,广育英才”更是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合肥一中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办学的出发点,把教研与教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统一规划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使科研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相组合, 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使承担各类课题的教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专题研讨、 现场演练等多种形式,使教师的研究能力、 业务素质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校设立了教科所、督导室、教研组、备课组! 抽调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较高理论水平的方小培老师为教科所所长,由王勇副校长、封安保校长助理分管教研教学,并在全省率先成立名师工作室,吸收有志于教科研的教师形成骨干队伍,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入到各自所确定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二、 全面施教,充分挖掘资源。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从整体上予以把握, 素质教育又是持续发展的教育, 也必须在全程中加以调控。教育目标的导向激励,直接把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管理的控制制约, 将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使其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正常行驶; 教育评价的监督反馈, 引导修正着教育目标的达成过程; 教育活动的实践驱动, 为目标的达成设置了主渠道; 教育条件的均衡,又为实现目标提供了保障; 教育环境的参与强化,又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 只有六大资源优化组合,全面启动, 学校这架机器才能高效运转,从而产生活力。
1.教育目标科学合理教育目标的确立, 不能离开历史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研究教育目标的确定。具体地说, 在价值取向上, 要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促进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主发展的方向与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发展可行性的统一;在目标保证的对象上, 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特殊发展; 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培养。
2.教育活动突出、自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 自主行为,就没有素质教育。为此, 我们在学习、 实践、研究、 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合肥一中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必须做到: ( 1) 明确要求: 在课堂教学操作上, 教师要做到三要。一要放权, 二要给权, 三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发展各自的优势,让他们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2)在课堂教学评价上要做到五看。一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二看学生参与的广度; 三看学生参与的时间;四看学生参与的方式; 五看学生参与的品质。( 3) 学法研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首先就要研究学法。( 4) 构建模式: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最优化,而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实验研究又为合肥一中整体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校各项工作都在目标的控制下有序运转。我校的教育活动,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同时,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名师讲坛、百家讲坛、教师沙龙、集体论课等等活动的开展,使整个教育活动融为一体, 切实达到课堂教学发挥自主, 课外活动发展自主之功效。
3.教育管理三优化
办好一所学校, 教育目标是灵魂, 管理水平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合肥一中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构建了三优化的管理模式。即课程的全优化,德育的全优化, 过程的全优化。( 1) 课程全优化管理:我们在使全体学生既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 美化环境课程,开发双休课程。( 2) 德育全优化管理:教育学生会做人, 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合肥一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定位未来, 立足现实,起点降低, 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 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突破口, 采取一系列措施,初步完成了德育工作网络化、制度化、多样化、基础化的四化建设!。( 3) 教育过程全优化管理: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管理上变终端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 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整个阶段、 全部环节的工作质量上, 实行过程管理。为此, 提出了两抓: 一是抓好高中整个阶段。即高三、高二、高一起抓, 好、 中、 差一起抓。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学得扎实。二是抓好教学的全部环节。特别强调功在课前, 效在课中。
4.教育环境优美和谐,要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就要造就一个浓厚的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其中精神环境是核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是保证。我校着重抓了敬业、奉献、主人翁的一中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奋进、求实、开拓的校风建设。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 力争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 智育和美育等各种育人的功能;在信息环境方面,我们加强了图书室、 计算机房、 实验室、 电化教室等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机会,为素质教育服务。
5.教育条件充分利用。教育条件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 物力、 时空等教育条件,是检验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合肥一中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人潜能, 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 做到管用结合, 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师生在校的有限时空,让每一时空都有它的存在意义。比如课前二分钟,在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记一条名人名言, 以此来鞭策自己, 规范自己。
6.教育评价公平公正。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达到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合肥一中逐步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扩展到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上。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进行校内自评,不仅为学校教育管理人员获得反馈信息,为加强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合肥市教育局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一中自2006年搬迁至滨湖新区,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学生生源质量突然下降,特别是由走读制学校一下子变成了寄宿制学校,合肥一中的领导们在陈栋校长的带领下,多方考察学习,果断决定管理权限下放,实行年级部管理;考虑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组织老师自己编印分层作业,在课堂上实行分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补差班;在2010年高二分班时,又采取分层自主选班,在传统简单分文、理班的模式下,又分出全科班、全科加强班、数理加强班、数学加强班、生化加强班、语言加强班等等。分类选派骨干教师任课加以强化指导;家长开放周、校领导推门听课更是促进学校管理的新举措。
四、同伴引领,学生自治
学生是富有潜能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犹如支支火炬,需要教师和家长去点燃火花,火炬一经点燃,将燃烧成熊熊大火。合肥一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实行同伴引领,学生自治。每年的新生军训,都有学长团加以指导;丰富的社团活动成为一中办学的一大亮点;地下通道和窨井盖的涂鸦提升了一中的文化氛围;学生校长助理、学生督导团制度的推行,使一中的管理更加民主、科学和人文,管理的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总之,充满创新精神的一中人,积极进取,不落俗套,在高中教育与教学中,始终走在全省的前列,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科竞赛、高考频传佳绩,说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但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市长奖等等桂冠的获得更是有力的证明!目前合肥一中获批全国一百所特色学校的创建,全体一中人正在积极努力,“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特色正在形成。我相信只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一定会对学校教育给予高度的评价,更相信合肥一中一定会成为一所全省领先、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学,并将引领全合肥乃至全省的教育朝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