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杂谈
合肥一中数学组 温海平
读了方东玲局长的《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发展》深有感触和启发。
虽然现在我们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驱使 ,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迫使学校不得不追求本科达线率,使得一线教师不得不奋战在“题海”之中,课堂上仍以“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课堂演变成了老师的舞台, 学生成了观众, 而不是课堂上的主体。 学生在这种枯燥乏味、 机械重复的训练中 失去了思想, 迷失了方向。这样也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学生必须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尽快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快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一、更新教育观念 ,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环境
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素质教育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强调以“情景”为向导,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手段,以“探究性学习”为线索,以“发现”为目标策略,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相互协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的指导和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方式转变需要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行动研究、以及教学实验研究等方式进行推动,才能实现。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个人认为: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
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精心备课上,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纵观前后,挖掘教材,整合课本资源,提升课堂质量。教师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1)教师对课堂教学要掌握一个“精”字。讲其当讲,略其当略,抓住重点作点拨和提示,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少做一些现成结论。不应追求课堂的大容量 , 而 应 追 求 学 生 参 与 过 程 中 思 维 的 深 度 和 自 由度。
(2) 对课堂提高,要把握一个“度”字。既要有问题的转换和应有的层次感,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坚决不问,做到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选准时间,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当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把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留得恰当,学生理解能力就能在这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升华。
(3) 对课堂练习,要突出一个“巧”字,注重一个“活”字。教师不应追求习题的训练量 , 而应追求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不应追求以难题作为杀手锏来难学生, 用“ 难来吸引学生。练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认真筛选,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
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情境”。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精心设置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去诱导学生开动动脑筋思考,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使学生处于欲答不能,欲罢不行的状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标》也倡导“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数列求和时,可以通过折纸实验告诉大家将一张厚度为1毫米的纸张对折64次时纸张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必会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又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星期一,那么今天后的第360天是星期几?”,这必将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告诉学生们只要掌握了二项式定理,这个问题马上就能解决,这样同学们学习二项式定理的愿望就更强烈。像这样创设引入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
“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
“读”就是要学会“阅读”。可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六、加强人文关怀,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是有距离的,这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在教学中我感觉到,有好多学生还是很愿意与老师沟通的,只是由于不好意思或不敢和老师交流。有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俗话说要想教导有方,必先攻其心。因此,我总是用平和的语调与他们交流,尽量不训斥。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做他们的益友。课堂上多启发,淳淳善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要迷信老师,要有自己的观点。课后引导学生有问题问老师,做他们的良师。
七、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我们要注重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多样化评价结合起来,避免给学生的数学评一个等级,甚至以分数来判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在学习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它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不足,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学会用多种评价手段,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习手段及学习技能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八、要形成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有 乐教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教学艺术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 , 从事教育者要与其他艺术家一样 , 要有一种感动人心的魅力, 使受教育者如沐春风,潜移默化。 要达到这种境 界 , 需要教学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积极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