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的理念转变
——学习方东玲局长《更新教育观念,引领教育发展》心得
当今教育正处于大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撞,新旧模式的撞击,不禁让老师在改革中迷惘———语文今天该怎么教?语文教学,观念先行。语文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理性信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与教育活动观;从微观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等。在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要破解其间的种种难题,就必须用现代教育观念引领教育事业不断攀越新的高峰。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语文高考成绩也不很理想。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
要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其次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二、把教书当作事业来做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为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不得不从事的某一固定活动,只要求在工作时间内处于职业状态,在时间上具有局限性,或者可通俗地把职业理解成一种谋生方式。事业则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的、规模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事业往往没有时限性,是贯穿人一生的事。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就是教书育人,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和教育事业是分不开的。
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陶行知先生在《教师自主动进修》中指出:“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这是懦夫的行为,也是庸师的嘴脸。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即使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去教小学生,也要自我不断的更新学习新知识,因为社会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教师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一定要把握时代的命脉,这样才不会落伍。所以教师要做到“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现在提倡教师应“终身学习”,要经常性的“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不正是先生的终身教育观的体现吗?
此外,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情感、有思维、生动活泼的学生,虽然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分课内课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学生的终生都有影响,它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伟大的,值得终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事业来做,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和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育的前瞻性,即先进的教育观念能够超前反映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都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课堂上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选用的是灌输式讲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都还普遍存在。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一年级部 窦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