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衔接

发布日期:2011-07-01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显然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无法回避。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衔接?笔者认为须认清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联系与区别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教与学的衔接工作。

一.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联系与区别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联系与区别是多方面的,包括课程标准和理念、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差异等。而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1.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说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体系是连贯的、一致的,但是鉴于初高中教学目标的一定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和体系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主要以主题(约42个)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来编排,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初中历史的编排体系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特征。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24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当然,不管是初中的主题还是高中的专题,都力主在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打破过去的通史模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2.初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我们老师们已在教学方式上有很多成功的探索,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学生们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现行中考制度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形式更是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依赖性。如果说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有一定成效,但是进入高中以来,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沿用初中的学习方式往往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影响历史的学习。不过,就历史教学中的关注史实、强调记忆、重视历史事件的社会分析等方面,对初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衔接

    在认识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联系与区别前提下,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好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衔接,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

1.做好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教学的衔接做法是多样的,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活用课程资源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也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情,创新教法,寻求突破,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学的衔接。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经济倒退十几年,而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率先走出低谷。课堂上援引此例能很好地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本质。三是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寻找“关联点”。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老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寻找“关联点”,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对文革的评价可以援用邓小平对毛泽东评价的一段话展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人物、认识历史的能力。

2.指导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引导,需要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法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专题指导、课堂渗透等。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般在学期开始阶段进行,有时是以绪言的方式对学习历史的方法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在这方面需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独特性,用历史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只有以历史的情感与态度去学习历史,才能理解历史,学好历史,才能真正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学法的主战场。实践中应作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课前备课兼顾学法。备课既要考虑这一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更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学习的思维障碍是什么。如“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备课时要准备指导学生从内容、领导阶级及对应的社会环境等角度去理解。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如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的“新”在哪里等等,学生就能够掌握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课堂教学渗透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讲解具体的历史问题时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方法揭示出来,使学生学会在学习同一类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方法去分析。例如采取“概念教学法”讲解《辛亥革命》,教师先让学生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革命兴起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得出革命兴起的原因之二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之三是“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学生通过对掌握概念并进而去分析历史,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学活历史。同样,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可采用“概念教学法”。类似的学法渗透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建设人才的要求。

 

 

 

合肥一中 张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