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学生和家长反映:上课老师讲的都懂,自己做题的时候却看不懂题目,不知从何想起;考试的题目看着似乎都会,可做下去却总是拿不到分或拿不到满分。这些现象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学生的数学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欠缺。
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等重要,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中的新亮点。在诸多的数学能力中,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最具有工具性质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和表达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而数学阅读和表达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这一理念,各级各类的考试都有不少考题注重对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但是从统计的结果分析看,得分率最低的恰恰就是这些题。
不少学生认为阅读和书面表达是文科的事情,与数学的关系不是很大,于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问题表现在看题时分析错误,思维混乱;解题时表达不规范,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理科实验班数学教学,其间也担任过文科班数学教学,发现文科生对于已经弄懂的问题,大多书写整齐规范,表达层次清楚。而理科生中,包括一些数学尖子生,往往是有好的想法却无法很好的表述出来。
所以我常常觉得科学素养的提高,也需要人文素养的支撑。我校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考察同样重视,也正是这个原因。
如何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呢?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多数学生很在意上课能不能听懂,而不是很在意自己能不能读懂和讲清。在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独立地阅读题目,将新问题化归为旧问题,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数学学习中常使用三种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内涵丰富,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图形语言形象直观。在阅读中要学会在语言之间频繁转换。新的数学定义、定理或问题,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在这种转换过程中,表达能力自然也就能得到提高。笔者还常常要求学生“回头看”,即做完一个题目后,要回头总结读题过程中是如何对问题进行转化的,解题过程的时候应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哪些地方必须详写,哪些地方可以简写,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己也要经常做这样的练习。笔者坚信:学生在自己的培养和教师的引导下,数学阅读和表达能力会越来越好。
合肥一中 凌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