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园地 > 科研信息

探秘矿物晶体结构 赋能化学教学创新——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化学组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开展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22 15:47作者: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年级部:刘楠楠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4月17日上午,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化学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长吕保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晶体结构与矿物科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观察与专业学习,深化教师对晶体结构的理解,探索化学教学与地质科学的融合路径,为新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注入实践灵感。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矿物岩石厅是此次教研的核心站点。展厅以“精美的石头”为主题,系统展示了矿物晶体结构、分类及物理化学特性。这一内容与高二化学“晶体结构与性质”章节紧密相关,教师们驻足于蓝铜矿、萤石、紫水晶等标本前,观察其晶型和光学性质,并结合化学教材中“晶胞”“配位数”等概念展开讨论。一块硕大的蓝铜矿标本在灯光下呈现出独特的深蓝色立方体晶簇,其成分与晶体结构让教师们联想到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推演微观模型。

教师们结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需求,针对矿物晶体案例展开深度研讨。例如,石英的四面体结构、金刚石的共价晶体模型等,均被纳入教学案例设计的讨论范畴。吕保光老师提出:“矿物标本的多样性为晶格能等抽象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撑。未来可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素材,融入课堂探究活动。”

此外,教师们还关注到矿物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化学反应的联系。如方解石的沉积过程涉及溶度积规则,黄铁矿的氧化则与电化学腐蚀相关。这种跨学科视角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课设计提供了新思路。陈发生主任强调,地质科学与化学的交叉点远超出传统课堂范畴。教师需跳出教材局限,善用社会资源,将矿物晶体结构、元素赋存状态等知识转化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的鲜活案例。

本次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之行,不仅让教师们领略了自然矿物的瑰丽,更启发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向。合肥一中化学组将继续以“双新”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推动“场馆+课堂”融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更立体、更生动的化学学习体验,助力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年级部:刘楠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