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桃李满园 > 校友活动

大道,大师,大学——合肥一中2007届毕业生季索清心中的母校情怀

发布日期:2016-04-06 15:43作者: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几年前回母校拜望老师时,吴英明副校长曾委托我为一中写点东西,可是每每提笔,却有“近乡情更怯”之感,竟踟蹰至今。在合肥一中的三年,是对我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一段时光,我从一中毕业已近十年,而母校的形象却随着我的前行,在我的心中愈发清晰与高大起来。我对母校的情感,也在这些年间窖藏酝酿,每欲开坛,却又唯恐略欠岁月陈酿之醇厚,于己未能尽意,于读者又未免唐突。故此尽管腹稿数度,终难下笔。

 

 

 

     直到有次参加某国际学术会议,遇上一位同胞,自然要寒暄几句。我提及我家在合肥,她立刻说:“那你是合肥一中的?”我问:“是的,你是怎么知道合肥一中的呢?”她说道:“你们高中很厉害啊!我本科的一个室友就是合肥一中的。”我刚要礼节性地谦虚几句,她紧接着说:“我那位室友很爱很爱你们的学校。”我不禁眼眶一热——这会是对母校怎样赤诚的情感啊,以至于她的室友都被感染,从而在数年后远在异国他乡,把这份赤诚传达给了另一位怀着同样情感的一中学子!

     是啊,这是一中人怎样赤诚的情感啊;我反复感叹并思索着。如今遂趁此契机,下定决心撰文,但却自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中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此文委实难述其万一,我也只能尽力一试了。


大道

     今天我仍能记得,那个晚春的午后,在钟灵廊盛开的紫藤萝花下,我捧着一本《庄子》,读到“藏天下于天下”,仰头望见教学楼上写着的“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便领悟了这句校训传达给我的大道。

     《庄子》里的那篇故事说到,把船藏在山谷里,把渔具藏到深海里,可以说是非常牢靠了;但是半夜来了个大力士,把山谷和海洋都一起背走了,睡梦中的人还不知道呢。所以说,只有把天下托付于天下才不会亡失。

     在读到这个故事前,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我的人生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上了大学之后,人生意义又该是什么呢?如果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工作了之后,人生意义又该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人生意义”是如此飘忽不定,那么这些真的是我要追寻的吗?

     而在那个午后我知道了,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天下,怀天下抱负,人生的意义才不会亡失。对于我个人而言,“天下”是孕育万物的宇宙,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规律;纵有命运起落,世事沉浮,宇宙与其蕴含的自然规律是永恒的,是理想可以寄托的地方。因此,我从高中时起就怀着理解自然的使命感、下定决心从事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致力于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极限再向前推进微小的一步;这正是“怀天下抱负”这句校训于我个人的具象化。

    不仅于我个人如此,“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校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一中学子集体的精神气质。在一中校训校风潜移默化地熏陶下,我们很早就建立起了宏大的人生格局与广阔的国际视野,从不因暂时的得失顺逆而自满松懈或颓丧消沉。高考对于我们,不是决定命运的终点,而只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驿站;我们努力学习,把握高考的机遇,然而我们的目光却凝聚在比高考更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一中的学子不仅高考成绩独领风骚,长远的发展更令人瞩目。如今,一中的校友们遍布世界各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做出了傲人的贡献;每每与同学旧友们叙聊,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体力行着母校的校训,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已然蜕变成为了真正的肩负起时代使命的未来主人。

     怀藏宇宙的个人境界,与普济天下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我理解的,一中精神里蕴藏的大道。


大师

     当年,语文课储林林老师曾经向我们推荐了一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这部影片也被周晨老师在艺术课上播放过。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刻板守旧、有“地狱”之称的中学里,那里的老师们把升学率做为他们的唯一目的。

     然而一位新来的英文课基廷老师的到来却给死水一般的学校带来了冲击:在第一堂课上,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老照片前,端详着照片中一个个如这群学生们一样壮志满怀、而现在早已故去的校友们的身影,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将会像照片上的人们一样停止呼吸;学生们仿佛听到了逝者的低声呼唤:“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在诗歌赏析课上,基廷老师让学生们撕去了教科书中如同“安装水管”一般的绪论,告诉学生们要用浪漫与激情、而不是机械与刻板对待诗歌和生命。基廷老师站上讲桌、并让学生们轮流站上讲桌四下观望,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努力找到自己的声音,冲出大多数人平静而绝望的生活状态。基廷老师分析每个学生的步伐和性格特点,鼓励学生们在庭院中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漫步,告诉学生们坚持自己独特的信仰,哪怕它在大众眼中很另类甚至差劲。

     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们的自我与激情被点燃;他们复建了“死亡诗社”,在深夜狭窄而潮湿的山洞里击缶而歌,透过逝者留下的诗句感受到火一般的对生活的热爱;胆小的学生变得开始敢于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羞怯的学生变得勇于追求心爱的女孩、为她创作诗歌……然而,解放思想、摆脱禁锢的教育最终为学校所不容,基廷老师被迫辞职;在他离开教室时,学生们不顾被校长开除的威胁,陆续站上了课桌,发自内心地向基廷老师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我之所以冒着喧宾夺主的风险,在这部高中时代看过的电影上用了如此之多的笔墨,是因为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回想自己在一中受到的教育,我不禁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基廷老师,不正是母校老师们的真实写照吗?

    一中的老师们,秉承着“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理念,不仅是经师,更为人师。且不说丰富而严谨的课程知识,老师们给予我们的人格关怀与鼓励更令我印象深刻。

    班主任吴建平老师无微不至、不偏不倚地关怀着每一位同学,无论是优等生还是所谓的后进生,是在籍生还是所谓的借读生。多年后我曾与一位当年曾是借读生、如今已经取得出色成绩的一位同学叙旧,他提到他特别感动于吴老师对他毫无保留的关注和帮助,吴老师的一身正气也深深地浸入了他的处世风格。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的考试成绩当时在班里并不算拔尖,而吴老师却委我以班长的重任,并且后来在毕业评语中写道“该生今后必大有可为”,这莫大的信任与勉励如同鲁迅笔下藤野先生的照片,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前行。

    语文课储林林老师更是明确表示,语文课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有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我们于是在课上与先贤精神往来,与诗者悲喜与共,在汪洋辟阖的诗文中穷理正心。譬如我于《庄子》的如遇故知,于《红楼梦》的情缘痴念,如此种种均源于高中的语文课堂。我还记得储老师表达过对我“学者气质”的欣赏,这样的肯定鼓励着年少的我志存高远,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而不惮于“特立独行”的标签。

    还有时任团委书记的吴英明老师,综合考虑了同学们的选举结果后,让刚入校门的我主持学生会科技部的工作,鼓励并不遗余力地支持各项活动的开展,包容我初期工作中不尽如人意的过失;这让我的科学理想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我曾在校园科技节期间主讲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并在校报上发表了数篇科普文章——更使我有机会在学习之余锻炼了自己的组织与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自信沉稳的个性与严谨周密的行事风格逐渐被塑造起来。

    受篇幅所限,以上仅略举数例,算是以管窥天了;而我在一中学习期间,每一位我曾接触过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教诲、鼓励与启迪,是永远也述不尽、写不完的。

    当高中时代最后一堂语文课的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站上了课桌,以《死亡诗社》里特有的方式,向推荐了这部电影的储老师、更是向一中所有的老师们,致以我们最最崇高的敬意——您是为年少时的我们引领航向的船长,我们一中学子心中永远的大师。


大学

   我们的陈栋校长曾说过:“中学要有点大学味。”说到中学和大学的区别,我以为大学的学习是无界的,而中学的学习却是有界的,而这一界限即是高考。在以升学为导向的大环境中,知识与能力一旦超出了高考的界限,往往会被认为是无用的,从而难免被忽视、压制乃至舍弃的命运。然而,幸运的是,合肥一中独有的“大学味”,打破了高考的界限,使得我们能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探索自己的终身发展道路。

    “大学”在古汉语里的第一层意思,是“博学”。一中的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基于高中课程、但从未被高中课程的框架所束缚,这启发了我们进行更广博、更深入的思考。我曾在物理课朱春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微积分解题,与历史课吴晓云老师探讨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积极意义,与政治课刘维军老师交流关于王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的见解……些内容并非高中的主流知识;然而正是一中所贯彻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让我接触到了更为多元的观点流派,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勇气。

    在课堂知识之外,一中会经常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关于科学、人文等各个领域的讲座,让我们感受到了贴近高校的学术味道;其中包括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的侯建国教授做的一场关于量子物理的报告,我也在这次报告中及时抓住了提问的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和有国际影响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近年来,我十分欣喜地得知母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包括学术课程、二外课程在内的七彩课程,进一步营造了学术化、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博学”不仅是一中学习氛围的特色,更是一中学子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由于担任学生会相关职务,我有幸广泛接触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同学,自己也受益匪浅。他们有的学术能力突出,曾获得各种竞赛奖项;有的满腹诗书,口若悬河,下笔成章;有的音乐造诣高深,已经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有的组织能力极强,把各种校园活动筹划得滴水不漏……我当年与他们畅谈学术、吟诗唱和、互换唱片、合作共事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一中学子的博学,覆载着一中独树一帜的校园气象,洋洋乎大哉!

     “大学”在古汉语里的第二层意思,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而言的“修身齐家治国”。一中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和学校的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中,可以称得上是“修身齐班治校”了。

    做为一中的传统,校学生会每年都会联合各学生社团,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校园科技节,其中包括元旦晚会、圣诞舞会、纸飞机纸桥比赛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和多项体育赛事。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各项活动中被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和团队拼搏精神所折服。一中学生会还负责主办校报《听潮》,刊出新闻采访、散文诗歌、小说游记、科普解谜、摄影绘画等多种内容与体裁,构筑了自由的青春文化舞台;这些校报我至今仍然珍藏着。一中学生会和团委的学生负责人经常列席学校的各项会议,面对校长直抒胸臆,为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一中更是推行了学生校长助理制度,深化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了“学生治校”。

    访问本科母校的时候,被问及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与嘱托,我是这样回答的:“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宇宙人生有一番大的思考,广泛接触古今中外人类的文明精华,领略哲学的广博和精深,科学的严谨和创造力,文学艺术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历史的兴替和沧桑,建立起人生大的格局;而后方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人生独有的意义,怀着卑微的情感在非常小的一方面有所建树。”

    关于这些,得益于一中广博而自由的校园文化,我从高中时代已开始付诸实践;而这些,正是合肥一中这所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大学”,给予我的受用终生的思想财富。

    自很小的时候起,合肥一中就是我从未谋面、但在我心目中无比神圣的地方;然而直到中考那年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我才牵着爷爷奶奶的手,第一次跨入一中的校门。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初夏,清风徐徐,树影婆娑,坐落在环城公园一隅的一中老校区显得格外令人心往神驰。那一刻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一中学习生活的短短三年,竟将在我人生的思想历程上,写下如此平和温馨而又波澜壮阔的一页。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那“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大道引领,那“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大师教诲,那“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是合肥一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在满怀赤诚的一中人的心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谨以此文,献给我梦萦魂牵的母校,献给我崇敬的恩师们、深爱的同学们和寄予厚望的来者。

 

2016年3月27日,于美国加州圣塔芭芭拉

 

附:作者简介

  季索清,合肥一中2007届高三(9)班毕业生 。在校期间任班长,班主任为吴建平老师;并历任校学生会科技部部长、主席职务,时任团委书记为吴英明老师。现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