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校友会的创始人和管理团队不少是09届、10届的,我们的不少故事都是从老校区最后一届、滨湖校区的第一届开始。我们深知,更有资历的校友以及更年轻的校友中,有许许多多低调的优秀人才。我们希望这承上启下的两届,可以用自己的故事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趣的故事流芳校友中。胡洋是09届一位特别的校友,在体制内工作时,他便用独特的视角发掘过一中校友的创业故事。而如今,他受校友会行业群的影响,更换了新的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2017年的校友合肥小聚,我们荣幸地请到他前来参与并分享新春的校友故事。
2016年以来,得益于校友会的壮大和行业群的成立,我得到了和很多同学久别重逢的机会。其中,李雅楠是我在高中和大学时同窗6年的老同学,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见了5次面,作为校友会政府行业群的群主,她在群里被称作“群委书记”,目前在青岛市委办公厅工作,服务于这座城市的运转中枢。
每次聚会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李雅楠都会在最后带一句,“欢迎大家来青岛玩,女生管住,海鲜管饱”,同时配以迷人的微笑,宛如青岛的旅游形象大使。就在今年的春节校友聚会前,我和她说,要不我来给你做一次采访吧,帮助大家了解一下政府行业。她显得很为难的样子,“可我只是个科员啊,接触面比较小,也讲不出什么故事……”一番讨论之后,我提出把主题设定为讨论青岛这座城市,就从工作和生活的视角切入,李雅楠终于同意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去过青岛,都以游客的身份对这里留下了第一眼印象。曾经的李雅楠也不例外,那是在2009年的夏天,刚刚结束高考的高三(3)班组了一个旅行团,我和雅楠都在团中,来到这座被誉为“东方瑞士”的岛城。
依稀记得,那个时候的天还很蓝,各个景区的路边会有烤鱿鱼等海鲜的摊点,在醒目的位置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10元一串”,似乎与多年后新闻里报道的“一行小字写的38元一只”的大虾不是一种画风。“感觉最好的还是青岛的海滩,与大连不同,青岛的沙子更细,像软绵绵的床垫,踩在上面不会硌脚”,回忆起八年前的初见,李雅楠的描述依然充满画面感。
然而对于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来说,海滨城市就是另一种类型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似乎只有体验了才知道。4年后的夏天,再次来到青岛的李雅楠已经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和从业者,对这里的感知也不再局限于气候、景点和美食,开始向社区和人文延伸。
“刚上班第一周的时候,我每天坐固定时间的班车到单位,进门的时候差不多刚好到点,当时看到的场景真让人不可思议”,李雅楠边说边用水杯和手表比划着他们办公室里的布局,“几位局领导早早的就到了办公室,同事们有的拎着水壶给每个办公室打水,有的在擦办公室里的一张张桌子,我进门的时候刚好擦的就是我的桌子,这种领导、下属倒置般的感觉让我忐忑不安,瞬间不知所措……”
但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发现这正是青岛人特质的一部分,是一种击穿了职级和年龄等要素的亲和力。“还有一次,我走在小区里,当时身体很不舒服,一副面色惨白的样子,恰好有一位坐在旁边晒太阳的老爷爷,一头白发,大概有70多岁,看见我之后立刻站起身来,把自己的小板凳拿出来让我坐一会儿,以前只有给老人让座的经历,这还是第一次老人给我让座”。听着李雅楠这番讲述,越来越感觉青岛人是一种自带暖场音乐般的存在。
青岛人也会让你变得更像青岛人。李雅楠很快也设定了自己的“出场时间”,每当值晚班的时候,她就会把办公室卫生打扫一下,第二天顺便早起帮各个办公室打好开水(这办公室得干净成什么样),与同事们形成精确“补位”。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到2016年在媒体上出现特别多的一个词“空巢青年”,就是那些在异乡工作,生活圈里只有同事、同学的单身年轻人,这是在我们这一代人里喷涌而出的社会转型期角色。其背后也许是熟人社会的渐行渐远,也许是大院文化的消失殆尽。但青岛似乎有所不同,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熟人”似的影子。李雅楠又举了一个例子,“去菜市场买菜买海鲜的市民,不会自己在摊位上挑拣,都是直接让摊主帮他们选,你想要肥点的或是瘦点的他都能按需提供,就像大家都是老朋友一般,没有缺斤少两的顾虑,几乎是一种天然的信任。”
当然,即使这是一座性格温婉的城市,还是在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泛起了波澜。2015年国庆期间,“青岛大虾”事件点燃了网络舆论,景点商贩欺客、政府部门推诿责任就像标签一样贴到青岛的身上。虽然后来的新闻里已经明确提到涉事店主是外地人,相关部门也在两天后给出了处理意见,但撕掉标签仍然是这个时代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从政者的视野是能够追溯源头,再反馈到现状,速度还要和互联网赛跑”,换句话说,就是参加过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同学都很熟悉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座旅游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还是很厚实的,不会被一盘大虾毁掉”。李雅楠肯定的说。
边说着,她又在微信上转发给我一个链接,这是国务院在2016年批复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其定位是“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续做一个以旅游为核心定位的城市,这在产业格局快速变化的二线城市中似乎并不多见,比如曾经同为旅游城市的杭州,现在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中国电子商务之都”。
为了做进一步比较,我又搜索了多个国内主要城市的信息,发现在百度新闻页面中输入“青岛”,得到的搜索结果是938,000篇,而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南京、杭州、成都,这一数字分别是1,400,000、1,430,000、1,500,000,可以看出,在媒体曝光度上,青岛几乎是差了半个身位,这是不是说明青岛这座城市很少产生新理念、新概念呢?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李雅楠似乎并不认同,她觉得青岛也是时看时新的,在经济层面尤其如此。2017年1月下旬,各地陆续公布了2016年度的经济数据,“青岛成为中国第12个GDP破万亿元城市”的条目出现在了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要位置,在这个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涌动的时代,青岛趟出了一条走到聚光灯下的新路。
接下来,我们很自然的聊到推动青岛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海尔。一提到海尔,李雅楠仿佛早有准备娓娓道来的意思,一副自豪感爆棚的表情,如同合肥一中校友在外提及母校的感觉。由于张瑞敏的党代表身份,青岛市委办公厅和海尔集团偶尔会有文件往来,李雅楠也便有过几次去海尔探访的机会。
“海尔很热衷于介绍自己的转型理念,而且迭代很快,几乎每次去都觉得它又进步了”,之后她开始用手比划出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形状来向我介绍海尔的组织架构转型,“早年的海尔,组织结构类似于机关里的科层制,从上到下一共12级,而现在只分成3个组,平台组、小微组、创客组。”这使得过去的金字塔结构倒转,用户跃升到顶端,一线经理、员工直面客户,原来在最端的领导,成了结构的最底端,从发号施令者变成提供资源者。在新型组织的推动下,今天的海尔已经转型为国内有代表性的创客孵化平台。而今天的青岛,也许没有呼风唤雨的创业传奇,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它可能是坚定当代年轻人对中国实体经济信心的核心阵地。
“群委书记”讲述下的青岛稳重而年轻,性格鲜明。这引发我思考我们与城市的关系,实际上很多同学和李雅楠一样,在A城市长大,在B城市读大学,在C城市工作,有着三段式城市经历,每座城市里都有我们经常出没的“老地方”,以及未能有缘分谋面的“新地标”。这些变与不变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知这个时代的脉动,现在的城市也更像是和我们一起成长的生命体。
那天校友聚会结束回家的路上,我从车窗外打量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合肥街景,路边一块块工地围挡上,醒目的八个大字告诉我,她还有个名字叫“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自从工作以后,我对城市的认知就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大多停留在新闻和地产软文中时常提到的“XX新区”、“XX都市圈”、“XX枢纽区”等词汇上,这些词并不新颖,让人似懂非懂,但却酝酿着我们难以预测的未来。
合肥一中校友会:胡洋
结语: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我们自己成长的这座城市扩了版图,通了地铁,涨了房价,升了逼格。不管我们是否有幸与你目前所在的城市有共鸣,我们都期待,与你相遇和重逢。共同的记忆让我们拥有了校友会这个心灵的港湾。希望高中校友们在哪里都可以常联系。
欢迎校友们跟我们分享所在城市、地区或高校的特别故事。我们谨代表一年四季被社交网瘾“折磨”、但是群里经常发红包、工作其实非常有意思的管理团队,期待你们为我们提出更多宝贵建议。感谢校友们对合肥一中校友会的关注、支持和包容!
参与合肥一中校友会的其他方式还包括:
1.在读校友可填写我们的新版(加上地区划分)通讯录http://form.mikecrm.com/SrUEUS(并转发给其他校友);
2. 已工作的校友可填写行业群校友通讯录,加入合肥一中校友会行业群:http://form.mikecrm.com/391dna;未来我们的线下聚会将以行业群的主题分享为主。
3. 把有意思的校友作品发送至alumni@hfyz.org;
4.继续关注校友会各个平台,参与我们的网上分享活动或线下聚会;
5. You name it!
附:合肥一中校友会网络平台汇总
校友会公共邮箱:alumni@hfyz.org
官方网站:合肥一中官网桃李满园
腾讯微信公众号:合肥一中校友会
新浪微博:合肥一中校友会(http://www.weibo.com/hfyzalumni)
脸书网:合肥一中校友会(https://www.facebook.com/hfyzalumni)
领英网:合肥一中校友会(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66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