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集团教学的优势,探索高效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才,同时也为各校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3月17日下午,在合肥一中瑶海校区进行了合肥一中教育集团高一年级化学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各兄弟学校化学教师代表们共同观摩学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共有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就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公开课展示。
第一节课是由合肥一中瑶海校区的杨香菊老师进行展示。杨老师从认识有机物的发展历程导入新课,并且阐明有机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对有机物性质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认识有机物的成键特点时,请同学们分组实验,用牙签和橡皮泥捏出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在此基础上,给出球棍模型,请同学们探究两个碳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从而总结出碳原子成键特点。接着,继续探究用三个碳原子拼插出合理的碳骨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碳骨架的连接方式。在课堂的最后,杨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有机物种类如此繁多的原因,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第二位老师是来自肥东分校的肖冬菊老师。肖老师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治疗甲流的药物—奥司他韦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给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整个课堂非常连贯,分为三个任务完成。任务一是“构建模型,初识有机物”并且请同学们带着“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如此种类繁多的物质”这个问题继续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二是“微观探寻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在这一环节,肖老师通过分组活动的方式,利用球棍模型的搭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同学们踊跃参与讨论发言,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任务三是“同分异构现象”。最后,肖老师同样通过小组合作发言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有机物种类如此繁多的原因”并进行分享。
第三位老师是来自北城分校的朱文慧老师。朱老师以贴近生活的阿司匹林片为依托,引入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先讲授碳原子的成键原则,让学生完成活动一:将乙烷中的两个碳各去掉1个氢之后,在保证原子个数不变的前提下如何让该有机物中的碳满足“碳四价”原则?朱老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点评和总结。接着进行活动二,四个碳原子之间相互结合,可以有哪些组合方式?朱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汇总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同时给出教材上的球棍模型示意图。随后,朱老师让学生完成任务三,碳原子能否与其他原子形成键?接着给出氨基酸的结构式,让学生梳理氨基酸中原子的成键情况。最后,以同学们搭建分子式为C2H6O的球棍模型作为这节课的结尾。
教而不研则浅,公开课结束后,合肥一中滨湖校区俞娟娟老师、肥东分校艾梅老师、北城分校纪莹莹老师和包河分校沈冰心老师就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精彩专业的点评。俞娟娟老师对每一位老师的课都给予了详细的点评,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精彩表现。肥东分校艾梅老师认为杨老师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哲学性,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而肖老师的课堂氛围好,生成性强,朱老师的课堂与生物学科联系紧密,体现当下的跨学科思想。
北城分校纪莹莹老师认为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有精彩之处,每位老师的基本素养都好,学生的素养也很高,课堂整体完成度高。包河分校的沈冰心老师提到每位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都很强,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最后,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化学组组长任峰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任老师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堂各有千秋,极大地赞扬了此次教研活动对合肥一中教育集团发展的意义,并指出此次教研活动不仅帮助三位老师共同成长,同时,也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从不同老师对相同文本的不同设计中,我们观察现象,比较异同,深入思考,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意义所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化学组的全体教师将继续保持着谦逊好学的态度,继续携手并进。
徐玉锦/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