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六点半,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隆重举行“品七弦韵,听合一声——民歌进校园之古琴专场”古琴艺术普及及讲座音乐会。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副校长尤光雷先生和肖琼女士为活动的举行致辞,并与四百多位师生代表们共同享受着这场唯美高雅的艺术盛宴。
本次讲座音乐会由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古琴讲师孙知担任讲师,邀请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综合艺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李玉勇,合肥一中凌启圣、方天瑜等师生代表以及孙知古琴传习室王杰、胡时冉、闫海容、徐少云等学生代表,采用“弹谈古琴”的方式,以史叙音,以音奏史,呈现古琴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独特魅力。
讲座过程中,孙知老师特别引用了古诗词、典故、流行歌曲、热点影视剧、时政等众多符合学生口味的元素,分别从琴之源、琴之形、琴之谱、琴之境、琴之今、徽州琴等方面进行讲解。孙老师上来就告诉我们古琴是可看,可听,可感,可思考的。有着厚博雅正特点的同时,古琴这种传统文化乐器被评为“七弦为益友,两耳为知音”。
孙老师首先以琴之源开场,古琴乃“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天真也”。琴棋书画之首的琴也就是古琴了,古琴在早期称琴,后为便于区分则称古琴。在2003年11月7日,古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着是琴之形,白居易曾有这样一句诗“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琴的琴弦以丝制成,而琴体木制。古琴中有七弦十三徽派,七弦分别是君,臣,民,事,物,文,武。十三徽派则是每年十二个月加上一个闰月合为十三徽派。古琴上时常是有断纹,琴铭和九德,体现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所在。音色分为天籁、地籁和人声。其次是琴之谱,古琴最早的文字谱实物是《幽兰》,此后为了简化便有了打谱,即解读琴谱,按谱寻声。第四点则是琴之境,弹琴时,需要心不外想,要有一定的仪式感和安静的环境,充分体现“与神合美,与道合妙”的理念。“内意外境”是艺术形成的意象和意境,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谓是“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其五是琴之令,国内外各大高校乃至于部分中小学已然开展古琴社团以及古琴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则是徽州琴,徽州琴在安徽各大高校“重生”焕发新活力并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穿插着《红豆词》、《良宵引》、《大鱼海棠》、《梅花三弄》、《流水》等曲目的演奏,深入浅出地阐述解析了古琴文化艺术的魅力,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非遗公益行 国乐进校园’项目是学会做好国乐普及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学会当下的核心重点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了解国乐、欣赏国乐、热爱国乐,让民族音乐在校园扎根、在课堂生长,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学校美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家宝谈及本次活动的初衷。
本次活动,我们深刻了解了古琴之艺术,古琴之魅力,古琴之民族文化。相信古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44班 王天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