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踏红色热土 砺青春之志——记合肥一中滨湖校区高一(13-16)班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01 10:13作者:高一(13)班:赵志萍、芦晨阳、何玉婷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2025年3月26日至28日,合肥一中滨湖校区高一13至16班全体师生奔赴红色皖西,开展为期三天的"行走的思政课"红色研学实践。同学们通过"历史沉浸+自然探索+劳动体验"的创新形式,在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在军工博物馆解码强国密码等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第一天:血色山河 精神洗礼

·

第一站: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

上午10时许,同学们抵达大别山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师生列队肃立,敬献花篮,默哀致敬。陵园讲解员动情讲述了大别山地区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每个学生不禁都这样在心中坚定表示。

·第二站:走进名人故居 感悟初心使命

    师生们来到王步文故居。通过观看历史照片、手稿和实物展陈,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这位安徽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和崇高精神。在故居庭院内,各班级团支部现场开展了“红色故事微课堂”活动,同学们轮流分享自己准备的革命人物故事,现场气氛热烈。

第三站:自然与人文交融 青春与使命同行

下午,研学队伍奔赴大别山彩虹瀑布。在领略壮丽自然景观的同时,同学们结合地理课程知识,实地观察了瀑布的地质成因和生态环境。班级还组织了团队拓展活动,在协作挑战中增强凝聚力。“山河壮美,更觉肩上责任重大。我们要像革命先辈一样,在新时代跑出青春‘加速度’!”返程途中,随队物理谢老师感慨道。

第二天:薪火相传 强国有我

昨日炎热的天气,没能让今日高一13至16班同学们的热情减少分毫。27日的太阳升起,合一学子们再次踏上了研学之旅,上千位同学将于今日共赴霍山三线军工博物馆,竹文化馆和六万情峡电影小镇,领略皖西霍山的文化风景之美。

·第一站:军工博物馆,建设风采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我国外部环境压力上升,中苏交恶,中央决定开展三线建设,以此改变我国工业过度集中,发展不均的现状——“时刻准备打仗”。此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防体系,中西部地区发展更是迅速。

  

   同学们在三线军工博物馆,彻彻底底地感受到了上世纪共产党领导下劳动人民的远见和指挥,进入展馆仿佛能感受到“三线人”劳动的一声声吆喝,一滴滴汗水,甚至牺牲的血液。对这一伟大的工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学们默默下誓,要在未来,传承三线精神,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建设伟大祖国。

·第二站:竹之文化馆,复得返自然。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是善于走进自然,利用自然,爱惜自然的,其中“竹”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古人用她做凳,做船,做房。歌颂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描绘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甚至王阳明格物致知,用的也是竹子。就在今天,高一13至16班的同学们,切身实地感受了一次“竹之文韵”。

   正值青年的同学们怀揣一股热情,光看看哪够呢?肯定要实地学习操作一番!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手把手”学做纪念品——竹船。开始的时候我们简直一窍不通,可在教师们一步步的熏陶,指引下,我们的小船渐渐出现了模样,哪怕有时丑的让我们发笑,也毫不畏惧,继续学习制作。同学们互帮互助,深切感受到竹文化的同时,也学习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第三站:览六万情峡,小镇遍地踏。

要说安徽那个地方能完美结合自然山水和大型演出娱乐活动,那必属六万情峡了,这可不是什么峡谷,而是坐落于山水间的电影小镇,同学们的家中可能有一位热衷于民国电影的“谍战迷”等,那这里是不二之选。进入小镇仿佛进入了民国的某一条街道,风都仿佛携带者民国的风情和革命的枪声。

  令人惊异的是,中心的广场还有变脸和杂耍表演,让我们呐喊连连,手中的手机更是拍照,录视频一刻不停。只见在我们手中笨重的棒球棍,在杂耍演员手里像是羽毛一般轻灵。最后小演员甚至站在大演员身上,两组四人互相高抛传递,既然人心惊肉跳又觉得奇异佩服。变脸的演员看起来非常老练,身子一转,扇子一遮,那面具变幻无穷,可那一重重快速变化的面具下,却是一位看着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这也是一种年少有为吧!

   重头戏还在后面。在合一学生们感叹俗世有奇人之时,大别山新四军抗日的表演接踵而至,我们快速有序进入场地,落座后,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所有人的心被提到了嗓子眼,只见舞台上空的日军飞机开动了起来,划过的地方接连炸响,这样近距离地感受日军残暴的行径,体会人民的水深火热,让我们无比痛心和震撼,刚刚还是载歌载舞的老百姓就这样横尸街头,所有人沉寂了下来,为这一刻默哀。

可正义终会降临,随着号角的吹响,山头上,人民的英雄们——新四军不断放枪,英勇前进,消灭了大批日军,打的他们落荒而逃,在场的人们无不为此呐喊,属实感到一阵快意,是胜利的骄傲,也是打倒侵略者的自豪。

戏份进入高潮阶段,国民党军和新四军共同开始抵抗日军,日军狡猾的建造了碉堡妄图抵抗,可是新四军人用生命传递了炸药包,用力一掷。准确投入,敌人被吓到后乱扔炸药包,又弄巧成拙的讽刺滑稽模样惹的我们欢笑。日军将领只得跳下碉堡,最终被我军俘虏,大快人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演员的技巧和磨练让我们敬佩,更有大别山抗日革命精神,值得永远传承。

今天的研学,承前启后:承接昨天的大别山革命文化,引启明天对皖西自然风景的进一步深入。合一学子们在研学游中,兼顾游和学,我们不断学到新的东西,感受新的文化。高一13至16班的学子们既来到了“皖西”,就绝不会“惋惜”!

第三天:绿色答卷 青春作答

上午九点,霍山的薄雾还未散尽,同学们在餐厅吃完早饭后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也为第三天的研学之旅注入了满满活力。

·第一站:绿海采新芽,研学悟茶道

  大巴车上,研学导师余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此行第一站—霍山茶海研学基地,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同学们行走在去往茶园的路上,茶园的风裹挟着清香扑面而来。站在茶海入口,目光所及皆是绵延起伏的绿浪,茶树排列如诗行,叶片上缀满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点。余老师一边示范采茶手法,一边讲解:“霍山黄芽讲究‘一芽一叶’,指尖要轻捏芽尖,顺势一提……”同学们起初笨拙地模仿,不时因掐错而懊悔,但渐渐地,动作愈发娴熟,茶篓里的嫩芽也积攒成簇。

笑声在茶园间回荡,与鸟鸣交织成趣。采茶结束后,我们带着自己的“战利品”走进加工厂,每组的组员们把自己所摘的鲜叶倒在一起放入铁锅中炒,调高温度、不断翻炒、茶香四溢,戴上手套后,将手放进锅里继续翻滚茶叶,随着时间的流逝,叶片在高温中蜷曲、蜕变,茶叶也随之加工好放入袋中,分配给每位组员。

·第二站:红园缅英烈,精神永传承

   午后,大巴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下,窗外景色从青翠茶园渐变为苍茫山峦。两小时车程后,金寨县的鄂豫皖红军纪念园映入眼帘。踏入园区,高耸的纪念碑与浮雕墙无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在讲解员低沉的声音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金寨十万儿女参军、两万烈士长眠的壮烈历史,让嬉闹的我们瞬间肃穆。站在烈士名录墙前,有人轻声念出陌生的名字,指尖抚过冰冷的石刻,却触到一股滚烫的力量。“坚贞忠诚、牺牲奉献……”大别山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口号,而是化作血脉里的共鸣。

·第三站:碧波映初心,水利铸丰碑

  最后一站是梅山水库。夕阳为坝体镀上一层金边,库区水面如镜,倒映着连绵青山。导师指向远山:“当年建设者凿山筑坝,靠的是肩挑手扛。”话音落下,同学们不约而同静默——眼前平静的水库忽然化作历史的胶片:风雪中挥舞的铁锹、号子声里滚落的汗珠、炸山开石的炮火……而今,这座工程依然守护着万亩良田与千家灯火。晚风掠过水面,泛起涟漪如书页翻动,恍惚间,地理课本上的“水利枢纽”四字,在此刻化作了山河与人文交织的壮阔诗行。

返程途中,车厢里不再有出发时的喧闹。有人倚窗回味茶香,有人低头整理笔记,更多人沉浸在分享环节的热烈中。

暮色四合时,大巴缓缓停在学校内。回望三天行程,早已在心底烙下印记。这趟旅程,让我们触摸到自然的脉络,聆听了历史的回响,更在知行合一中,寻见了青春与家国同频的坐标。正如茶芽经火淬炼方成佳茗,少年亦需在行走中沉淀,方能酿出生命的醇香。

   综上所述,红色研学基地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更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感的重要平台。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到了红色精神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