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拒绝网络暴力,学会自我保护”主题班会策划会 ——记合肥一中瑶海校区2023级高二年级部系列主题班会

发布日期:2025-04-17 10:25作者: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年级部:陈思雨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为增强学生网络素养,筑牢网络文明意识, 4月13日,高二61班班主任陈思雨老师以“别‘按键’伤人——拒绝网络暴力,学会自我保护”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一场深刻而富有实践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解析网络暴力的本质、剖析其社会根源、警示潜在危害,并引导学生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将法治观念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助力学生成为网络空间的理性守护者。

环节一:溯本清源——网络暴力的含义与类型

班会伊始,陈思雨老师以一件为同学们所熟知的网络暴力案例为引,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借助互联网对他人进行谩骂、诽谤、人肉搜索等行为的现实伤害。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同学们归纳出网络暴力的四大类型:侮辱诽谤损害名誉、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群体歧视煽动对立、以及与高中同学们最密切相关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陈老师强调,网络暴力即使只有一次,也可以构成欺凌!勿以恶小而为之!

环节二:抽丝剥茧——网络暴力的成因探析

在第二环节,师生以“为何网络暴力屡禁不止”为议题,展开讨论。通过数据分析与情景模拟,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成因:中国网民年轻化、网络的虚拟性削弱现实约束、商业化运作追逐流量争议、部分网民道德观念淡薄、社会压力催生情绪宣泄,以及监管机制尚存漏洞等。

环节三:警钟长鸣——网络暴力的多重后果

第三环节,班主任可通过一段视频片段,直观呈现网络暴力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摧残:焦虑、抑郁、甚至自杀……从而一方面,剖析网络暴力如何侵犯个人权益、破坏人际关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指出实施网络暴力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这一部分,班主任老师们还可以师援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典》《刑法》等相关法律条款,强调“16周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节点”,并警示:“匿名不是护身符,屏幕后的每一次恶意都可能成为法律追责的铁证。”

环节四:破局之道——拒绝暴力,守护自我

那么,到底如何应对网络暴力?第四环节以活动“口口相传”为引,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提出应对网络暴力的具体策略:不参与、不附和恶意言论;保护隐私,谨慎分享个人信息;留存证据,及时求助师长或报警……同时,在本环节,班主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拒绝网络暴力”主题海报,用创意画笔传递“不做施暴者、不当受害者、也不冷眼旁观”的坚定态度。

环节五:筑牢防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班会尾声,班主任老师们可以补充强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结合“五不为”守则,提醒学生:不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侵犯他人权益及其他违法违规内容等。

策划会最后阶段,由合肥一中党委委员、瑶海校区执行副校长肖琼和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年级部主任白云波做总结。肖校长指出:“切莫因一时冲动触碰法律红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份善意都应从指尖流淌。”白云波主任提出:“网络暴力是时代之痛,而教育是破局之钥。希望同学们以此次班会为起点,既做网络文明的践行者,更做正义之声的传播者。”

窗外春光明媚,教室内的誓言铿锵回响——拒绝“按键”伤人,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次发声,让虚拟世界因理性与善意而温暖如春。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二年级部:陈思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