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BTI性格测试席卷社交网络,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为引导同学们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本班以“MBTI是科学还是娱乐”为主题召开班会,在思辨与欢笑中探寻自我认知的真谛。
班会由短片切入,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不同MBTI的个性与差异。接着对MBTI的科学性进行详细分析,同学们了解到其源于荣格心理学的四个维度划分,初衷是帮助理解个体差异,同时各学界对二分法有所质疑,让同学们认识到MBTI是工具并非真理,可作参考并非人生指南。
最有趣的环节莫过于MBTI解谜情景游戏,由主持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对MBTI的个性行为的描述,同学们各持说法,对不同MBTI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必须放弃一项东西的选择和荒岛中的选择,让大家发现了自己的MBTI和不符合自己“人设”的特点。在哄笑中同学们意识到:人格是流动的,测试结果远不能定义鲜活的个体。
MBTI以简洁的16型人格风靡社交圈,成为年轻人自我表达与社交破冰的“标签”。其源自荣格理论,初衷是帮助理解个体差异,但科学性质疑不断:人格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信效度低且受商业驱动,易让人陷入“巴纳姆效应”,用模糊描述定义自我。然而,MBTI的娱乐价值不容忽视——它创造群体认同的趣味话题,如“i人”“e人”的幽默互动,拉近人际距离。人格是流动的,而非测试框定的剧本。可借MBTI开启自我觉察,但拒绝被标签束缚,更需以行动突破局限。真正的成长在于平衡科学与娱乐——批判性接纳其启示,享受社交乐趣却不评判他人。正如班会所言:“MBTI是认识自我的一扇窗,而非困住自我的墙。”保持开放与思辨,方能探索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
合肥一中滨湖校区高二31班 费宇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