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春意漫卷的季节,更是深耕教研的良辰。我受邀参与参加合肥市第十中学第41届教育教学开放周数智赋能智慧教育暨跨学科阅读融合创新实践研讨活动市级智慧教育研讨活动,有幸与合肥十中王蝶蝶老师同台论教,与合肥市多所高中的教育同仁们共赴理想课堂之约,以研促教,深耕课堂。当“数智赋能智慧教育”与“认识有机化合物”相遇,这场跨学科阅读与实践的研讨活动,注定成为一场科学与人文交织的思维盛宴。
备课磨课:在数智化浪潮中锚定学科本质
接到任务后,我反复推敲课题的切入点。《认识有机化合物》这节课是高中阶段学生与有机物的初次碰撞。面对高一学生,如何将抽象的分子结构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如何在“数智赋能”的框架下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在组内老师的启发下我查阅大量资料,最终确立“以史为脉,以智为媒”的设计思路。通过有机化学发展史将学生带入科学家视角,认识有机物,探究有机物种类繁多原因。为了使微观结构可视化、立体化,我设计了分组搭建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和讨论中深化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认识。在拼搭模型时,部分学生拼出的立体结构又引发了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思考。整节课贯穿化学史,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不易,领悟科学家深耕理论的执着。
半个月的备课磨课历程,是教育智慧的淬火锻造,也是我和年级组几位同仁最难忘的经历。在集体智慧的加持下,我的上课逻辑越来越严谨,智慧课堂与课堂教学更加融合。我深刻体会到了“好课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的教育精粹。
同课异构:当传统与创新碰撞火花
活动当日,合肥十中的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也给了我许多启发。王老师的课首先由视频引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进而介绍有机物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有机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样是探究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王老师通过多种模型和有机分子结构可视化网页,真正实现了微观结构可视化。课程的最后,王老师拓展了纳米小人的合成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两节课虽路径迥异,却共同诠释了“数智赋能”的真谛——技术不是课堂的装饰品,而是思维进阶的脚手架。
课例展示后,专家老师们对我们的两堂课进行了精准的点评,虽然大家一再肯定了我们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和大单元教学的精准把握,但我深知距离优秀、卓越的课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持续精进专业素养,不断涵养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
教育何尝不是一种“有机反应”?在数智化与跨学科的“催化剂”作用下,师生共同经历键的断裂与重组,最终生成充满创造力的新物质。愿未来我的每一节课都如碳原子般,以四价之姿连接过去与未来,在技术的土壤中生长出人文的参天巨木。
合肥一中淝河校区高一化学组 张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