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淝河镇关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水果包,亲手来缝制”活动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展开。身着志愿者标识服装的合肥一中淝河校区学子谢逸凡、王鸿铭、刘子煊、戴志轩,正俯身于一群兴致盎然的孩子中间,耐心引导着稚嫩的小手,以无纺布为纸,以针线为笔,绘就童真与温情的夏日画卷,更串联起青春奉献与童真梦想的温暖纽带。
活动室内充盈着专注的气息。孩子们小小的手指捏着特制的圆头安全针,在四位“小老师”手把手的耐心引导下,尝试着穿针引线。柔软的彩色无纺布在掌心铺展,针尖轻巧地刺透布面,牵引着彩线,渐渐勾勒出草莓的鲜红、花朵的斑斓。谢逸凡轻声鼓励着一位眉头微蹙的小女孩,指尖轻巧地为她解开缠绕的线结;戴志轩弯下腰半蹲着,专注地指导小男孩如何让针脚更匀称细密;刘子煊和王鸿铭穿行于桌间,及时为遇到难题的孩子送上鼓励与帮助。那俯身相教的剪影,恰是志愿精神最无声却动人的诠释。
当孩子们最终将亲手缝制的水果包挂在胸前,那沉甸甸的成就感与绽放的笑靥,远胜千言万语。一针一线看似微小,却能深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耐心,更让他们触摸到“创造”带来的真实喜悦。这些色彩斑斓的小小布艺,在孩子们手中不仅是有形的作品,更是他们认识劳动价值、体会耐心与细致之美的生动课堂。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沃土上,合肥一中学子以热忱的志愿服务,为关镇村的孩子们推开了一扇感知美与创造的窗口。四位同学俯身于童真世界的身影,正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最鲜活的青春注脚。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温度,不仅在于书海求索,更在于将所学所感化作照亮他人的微光,为乡村的文化根脉注入生生不息的年轻活力。
“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共鸣。”针尖在无纺布上留下的,是孩子们成长的印记,亦是青春奉献在乡土大地上刻下的温暖而隽永的纹路——它无声诉说着:最真挚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双手传递温度、心灵彼此照亮的美好时刻。
图/文 合肥一中淝河校区 郑汉洲 博雅班:谢逸凡 王鸿铭 刘子煊 戴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