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自强铸魂承古韵 不息扬帆启新程—— 合肥一中师生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纪实

发布日期:2025-08-20 11:54作者:淝河校区语文组陈媛媛 高一95陈昶序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引言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而愈发蓬勃,正是因为“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内核深深镌刻在民族基因之中。它是愚公移山的执着,是卧薪尝胆的坚韧,是无数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源泉。随着时代变迁,“自强不息”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古代先贤的修身之道,到近代志士的救亡图存,再到当代青年的逐梦征程,它始终是推动民族前行的强大动力。如何让新时代的中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精髓,将其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如何让这一传统精神在青春力量的激荡下焕发新的生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深入探寻“自强不息”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创新,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思想、共话传承的平台,2025年,第九届全国中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高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盛大举行。本届论坛以“自强不息”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40所名校、41支代表队、200多名师生代表。大家齐聚一堂,旨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的智慧,引导青年学子在成长道路上以自强之志砥砺品格,以不息之姿勇担使命。

学校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开展了严格的队员选拔工作,最终确定姚熠帆、李乐之、陈昶序、刘雨霏同学组成代表队赴京参会。

破冰启航,话暖润心

正值炎炎夏日,千里赴京的合肥一中同学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在志愿者的热情引导下,在轻松的交流互动中介绍彼此的姓名与性格,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中逐渐熟络、同频共振,为这场盛友云集的中华传统文化盛会奏响了和谐而精彩的序章。

晨曦书影,声蕴乾坤

在肃立的孔子石像足下,同学们站成整齐的方阵。我们有幸与优秀的CCTV主持人冯殊先生一同作起始与收束的朗诵。“时维槐序,位列昴斗。荆燕故地,铎府新声。”“启卷,发书,正身,扬音。中华源远,赤县长芳。”浑厚的声音在一瞬间让同学们的心境归于宁静,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早读课堂;而后,同学们琅琅的诵声响起,在这处旧日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回荡,余音绕梁,久久不息。这是诵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一浪一浪的诵声中,我们心潮澎湃,心中回荡起来的是深藏于血脉之中“自强则盛,不息则久”的民族精魂,更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恒久的热爱。

晨光熹微,新生的光芒洒在早已褪色的雕栏砌瓦上,也映在莘莘学子热忱与认真的脸上,这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诵读诗文后,代表们走进彝伦堂,举行正式的开营仪式。

专家讲座,论道致知

为时五天的历程中,我们共聆听了五场从不同角度深度剖析“自强不息”的精彩讲座。孔政委用铿锵有力的语调引领我们回溯峥嵘岁月,将“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炬传到我们手中;王老师娓娓道来,从武王伐纣、季梁论神、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到北洋军阀合力救华侨,在5000年历史文明的脉络中,带我们寻找“自强不息”的根脉与传承;国家队体操运动员们讲述着自己的杠上青春,用亲身经历展示当代青年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谱——天赋终会褪色,可是在伤痛中铸就的坚持永不凋零;陈教授通过讲述“中国芯”的研发故事和自己的科研历程,让我们看到中国芯片人“不服输”的自强不息,更让我们明白,科研与祖国的未来一部分在论文中的灵光乍泄、实验室里的精益求精里,另一部分也许就藏在清晨五点背单词的默念里,在面对排名时心里挥之不去的愁郁里,在困倦时每一场刺骨的冷水澡里;中央党校的吴教授为我们讲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我们来说有深远的人生意义和思考价值。

嘉言共话,语出华章

嘉言共话的现场,合肥一中代表团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的姿态登台发言。姚熠帆同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身成长经历,通过对学业、文化与社会实践等领域的不懈探索,阐述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刘雨霏同学讲述我国在科研领域自强不息的奋斗进程,并总结了该精神对中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合肥一中代表团凭借扎实知识与独到见解,充分展现了合肥一中学生的卓越风采与自强精神,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荣获论坛“珠联璧合”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此次交流,将激励着更多学生在逐梦路上砥砺前行,将“自强不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异彩纷呈,徽风皖韵

在北方的炽热中,我们带去了来自徽州的清凉,是徽派建筑的独特,是特色非遗的传承,更是我们同学们所展现的精气神。李乐之同学表演了精彩的傩舞,刘雨霏同学也换上了戏装,充分展现了安徽的地方特色与合肥一中同学的风采,在字谜的问答中,来自山河四方的同学们领略了安徽的文化之美,同时也被合肥一中学子的热忱与真诚所打动。这场异彩纷呈的活动,不仅仅是展现的空间与舞台,更是一次珍贵的交流互鉴的机会,我们见识了祖国各处的大好风光和烟火味长,这是最动人的欢聚。当不同的乡音奏响共同的赞歌,我们都被各地的文化所震撼的同时,更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何曾两乡”的自豪与自信。

国子文脉,诗画传神

山水中有真意,笔墨里含乾坤,当同学们拿起笔墨纸砚,画上一幅泼墨写意的山水,这是最动人、最潇洒的事情。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用笔墨和想象把心中的山水绘进了同一幅画。看见的不只是画卷,更是故乡与远方交织的热爱与初心。学生们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幅故乡山水诗画游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对传统诗和画的热爱、团队合作与创意,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山水有了感情,让画卷有了力量。

百态人家,一撇人心

礼花筒代替鲜血喷涌,爆发的是阿Q疯狂的梦;革命党银桃徽章底下的暗流涌动,可悲的不止书里的人物。当带血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人物,只能说两个字:震撼。在观后谈的讨论之中,我们明白了这场话剧的意义:这是从自省中看自强,不把自己剖开,不把历史剖开,不把民族的劣根剖开,我们做不到自强;这是从文学典籍里悟不息,不息不仅是传承,更是崭新的思考与进步,是年轻的碰撞……

采风浴教,知行合一

“一瓦千年,檐角山河”,推开紫禁城的朱门,踩响的是六百年华夏文明的回音。“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当阳光漫过保和殿金黄的琉璃瓦,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恍若一个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在人间流连。那些飞檐翘角在六百年风烟中静默伫立,俯瞰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国韵翩翩,文脉新章

闭营仪式中由各位北京师大二附中同学与多所学校代表共同带来的异彩纷呈的节目让同学们惊喜连连。其中,《逃出大英博物馆》更是将浓厚的历史底蕴熔铸于当今对年轻人们的深切诫慎,在历史的无法挽回中,重燃了自强不息精神传承的必要性。最后,让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志愿者团队用剪辑技术为大家呈现的北京论坛之行的鲜活瞬间,以及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他们的汗水,是我们此次论坛之行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同学们跟随音乐节奏为他们挥舞的手电筒星光大阵中,本次论坛之行正式拉下了帷幕。

学海漫漫,观礼之思

在这里,交流与碰撞是主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谈天说地,感悟不同地方的文化,我们都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的交流更有听“友”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

“料青山略输峥嵘,不及我一人一竿”,论坛落下帷幕,但文脉不会中断,自强不息的传承将会永久在我们的内心回响与传唱。习总书记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既要永不满足,也需知止而后定:要扣扣子,扣得紧扣得好,才能步步致远,不息而进;也要扣下去,扣得长扣得远,才能次次向前,自强而盛。在自强不息精神的启示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钻研中,我们一定能够跨越人生中的座座高山,回头看,青山隐隐,绿水迢迢,都是你我人生中的奇迹。

合肥一中淝河校区语文组陈媛媛  高一(95)班 陈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