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教研帮扶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推动安徽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更好地落实安徽省皖北地区高中语文学科第二次沉浸式教研帮扶活动,9月12日,皖北地区高中语文第二次沉浸式教研帮扶活动在合肥一中瑶海校区举行。
本次活动由安徽省教育研究科学院主办,程丽华、彭胜文、张松林三大安徽省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协办。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语文组悉心筹备、全员参与,全程协助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活动以“沉浸式”教研为核心理念,通过 “沉浸式授课—沉浸式听课—沉浸式评课 ”模式,助力合肥一中、淮南二中、合肥六中三位青年教师打磨教学设计,为皖北地区乃至全省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优质课例参考。
沉浸式授课:执课为舟,载师生共探学海
三位青年教师聚焦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实用类文本教学,分别从群文、单篇、单元专题三种课型破题,呈现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实践。
合肥一中李萌老师在群文阅读视域下,将《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探界者” 钟扬》三篇课文串联,确立 “学写人物通讯,提升媒介素养” 的教学主题。课堂上,她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典型事件,创新引入“AI生成张秉贵人物形象”环节,尝试将媒介素养培育与人物通讯写作结合,对实用类文本群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淮南二中孙琛琛老师深耕单篇教学,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载体,聚焦“文本解读+思辨能力”双目标,在分析文本论证逻辑与语言特色的同时,自然融入“热爱劳动”的课程思政理念,同步探索“AI质疑工匠精神”的思辨教学形式,让课堂既有深度又具有温度。
合肥六中武昉老师以大单元整体教学为框架,围绕“从细节品形象,于劳动悟精神”设计闭环课堂,她以“AI导入—细节研读—成果展示”为脉络,划分“创造之域、奉献之窗、传承之廊”分区任务,借任务驱动与支架托举,推动学生实现实用类文本的深度学习与能力生成。
沉浸式听课:凝眸课堂,引知识与思维共鸣
若将“沉浸式听课”比作一场课堂的“全景式奔赴”,便会发现不同身份的听者,都在此间书写着独特的参与故事:学生循着授课节奏蹙眉思考、举手分享,笔尖记录的是知识点,更是与课堂的共鸣;青年教师带着“取经”之心,在笔记上标注教学环节设计、互动技巧,于他人课堂中寻找自身成长的参照;评课老师们则以专业视角“解码”课堂,留意学生参与度、教师反馈精准度,为后续评议积累鲜活细节——众人的专注与投入,共同织就了沉浸式听课的生动图景。
沉浸式评课:研课细品,探教学深处真意
授课结束后,程丽华老师主持评课会议,一场聚焦教学本质的深度研讨就此展开。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语文组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AI技术在课堂中的合理应用边界”等不同视角切入,为三节课的教学优化提供多元思路。名师们则精准把脉,既肯定亮点,更直指可提升之处:张松林老师用“聚焦”“深耕”“生成”三个关键词概括出三节课亮点,分别针对三节课提出容量节奏、文本解读、课堂开放度与效率等优化建议。吴亮老师以“河流”喻课堂,强调教学环节的流畅与衔接。彭胜文老师结合自身备课经历,肯定三位老师AI赋能的尝试,同时指出部分AI应用不足的问题,更对课堂效率问题给出了提升方案。合肥一中语文学科主任王青肯定了三位青年教师“沉浸式”备授课的状态,从课堂用语、板书设计等细节提出可优化方向。
最后,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俞璐老师作总结发言,明确五点要求:一是AI应用需锚定教学本质,助力思考深化;二是关注课堂框架、情境设计等共性问题;三是兼顾校间差异与课内分层,建议课前加强学情沟通;四是要求三位帮扶名师带着教研理念开展微评课与讲座;五是肯定本次沉浸式教研的扎实成果。
“沉”心教研起新航,“浸”情交流促成长。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本次磨课活动在诊断教学问题中为三位青年教师指明了进阶的方向,在集思广益中深化了大家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语文组老师不仅见证了优质课例的打磨过程,更在深度参与中明晰了“分层教学视角下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的新方向。未来,组内将持续以这类高质量教研活动为契机,在语文教研交流的道路上主动学习、积极分享,与各地教师携手在寻美语文的征途上,书写更多温暖而扎实的教育篇章!
文/图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语文组 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