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主办,合肥市第一中学等承办的第十三届长三角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活动在合肥一中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在这场高水平的教育盛会中,滨湖校区高三年级主任张春受邀执教国家级展示课《基于结构视角开展配位化合物的深度探究》,为这场跨区域的教育研讨注入鲜活的课堂智慧,以精彩的实验设计与扎实的教学功底,赢得了与会专家与同仁的高度赞誉。
展示课前,张春主任多次与化学学科主任余志学带领的教研团队围坐在一起,反复推敲每个教学环节。在教研团队打磨的基础上,省教研员朱成东老师和市教研员陈文静老师多次亲临现场指导磨课。对实验设计、问题驱动、学情分析等多个角度进行反复研磨,直到活动现场的精彩呈现,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教育同仁呈现了一场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课堂范例。
张春主任以基于物质结构的视角,从CoCl3·5NH3的电离方程式出发,引导学生对配位化合物进行深度探究。整节课以“颜色不变—颜色之变—颜色再变”三阶探究为脉络展开,环节一:通过紫红色CoCl3·5NH3溶于水后颜色不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物质的实际电离情况以及配离子的存在形式。设计实验,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约为5-6,从而确定NH3并未溶于水产生大量OH-,AgNO3溶液检验Cl-出现白色沉淀,为进一步带领学生书写出正确的CoCl3·5NH3的电离方程式,张春主任引入数字化实验从定性转向定量。以铬酸钾为指示剂,用同浓度的硝酸银滴定CoCl3·5NH3溶液,根据电导率变化图像,学生得出结论:CoCl3·5NH3电离出2Cl-和。为进一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联,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复习结构知识电负性,知道N比Cl更容易与Co3+形成配位键,且内界Co3+的杂化轨道为正八面体(d2sp3)。环节二:展示新配置和放置一周的CoCl3·5NH3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同浓度的CoCl3·5NH3溶液因放置时间不同而引起颜色变化的原因。学生猜想是由于內界的配体发生变化,为证明学生猜想,利用数字化实验滴定放置2天与放置一周的CoCl3·5NH3溶液,发现內界的Cl-全部被替换,得出结论:配体的颜色与配离子的种类有关。环节三:从CoCl3·4NH3固体有绿色和紫色两种颜色出发,引导学生了解配离子的同分异构现象与配离子的颜色相关。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从结构视角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学科思路,为学生构建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的化学核心观念提供了生动且扎实的实践载体,也为高中阶段配位化合物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究式教学范式。
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化学教师谌红梅点评张春主任本节展示课体现了三重突破、两处匠心和一份启迪。以结构视角为主线,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向微观本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设计的三重突破,展现了高三复习课的整合性、思维性与高考前瞻性。突破实验教学困境,从验证操作转向思维生长,通过三重递进式实验(定性检测、定量滴定、数字化数据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修正猜想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突破知识建构逻辑,以结构视角重构认知阶梯,贯穿宏观现象、微观结构与符号表征,实现从颜色差异到配位键本质、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同分异构的系统理解。突破问题设计艺术,以认知冲突驱动深度学习,通过锚定问题、阶梯问题、终极问题和迁移问题形成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质疑与批判性思维。实验设计的匠心:运用电导率传感器与滴定体积双数据监测离子变化,将不可见过程可视化;通过溶液变色动态展示配体取代反应,揭示结构的动态性。课堂生态的匠心:借助八面体模型直观呈现顺反异构的空间差异,使抽象结构具象化;针对高三复习课特点,避免"炒冷饭",突出主题整合与思维进阶。展现知识整合力: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串联配合物的命名、电离行为、配位数、异构现象等零散知识点,契合高三主题式复习理念。强化思维进阶设计:通过定性唤醒记忆、定量训练方法、建模培养推理,提升学生实验方案设计与图表数据分析能力,直指高考核心素养。体现高考前瞻性:围绕钴离子颜色变化等真实情境展开探究,呼应高考中异常现象分析类题型,增强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结构视角统领实验探究与知识整合,实现了从操作到思维、从碎片到系统、从复习到应用的全面提升,为高中化学深度教学与高效复习提供了示范路径。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化学教研员徐睿作为本次会议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科学探究是各学科共同关注的核心素养之一,需要深入思考并开发更多体现科学探究的优质教学案例,应将展示课中积累的优秀经验转化为日常教学的常规实践,推动日常教学向展示课看齐,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常态化。
张春主任的这节展示课不仅为高中配位化合物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究式范式,更响应了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其蕴含的教学智慧与实践经验,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将大概念教学落地、推动优质课堂经验常态化,提供了生动而扎实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