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加了一场GRE英语考试,前几天成绩出来之后,有不少人都问起我关于学习英语的问题。这让我有点不习惯。因为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似乎一直是和数学绑在一起,也只和数学绑在一起。渐渐地我也适应了这种先证存在性,再证唯一性的两步证法。现在突然又被问到英语方面的问题,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次受邱学华和谷留明老师的邀请,为2025级高一36班以及广大学弟学妹们做个分享,我自然不敢拖延。邱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一直给我很多关照和鼓励。谷老师不仅是我的数学任课老师和竞赛教练,在生活中对我也一直关怀备至。每次我因比赛外出时,谷老师总是细心地帮我攒着我落下的卷子。在武汉和宁波的两次奥数全国决赛,谷老师都在现场给我们鼓励打气。这些记忆里的一幕一幕总是令我感动。

那我就和学弟、学妹们,简单谈一下我学习英语的一些经历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为了讲起来方便,我们就使用问答的方式。
Q:我先问一下基本情况。你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一共学了多长时间?
A:好的。由于时间久,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了。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从上小学后开始的。那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十二个年级的学习时间。
Q:你参加过什么培训,觉得哪方面的培训帮助最大?
A:我没有上过培训班,包括线下和线上。其实不仅英语,其它各门课我也没有上过。但是我觉得培训班也有其价值,作用因人而异。
Q:那你参加过那种,寒暑假去国外的英语集训吗?
A:我没有国外学习的经验,我所有的英语学习都是在合肥完成的。
Q:你的学习经历是什么样的,我指的是12年里。
A:一开始的时候,我和英语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看动画片和故事书之类的。我不记得当时看过哪些东西了,不过都是比较简单的。那时候我还比较小,看着也就是图有趣和新奇,也有不少地方看得不太懂。
后来正式学英语应该是小学一年级后期开始。一直到六年级小学毕业,我主要就是学了两套教材,都是很常见的,不是武林秘笈啊。一套是新概念英语,另一套是赖世雄英语。前者有书和录音,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不完整的视频。后者只有书和音频光盘。


(右边第四个为张开)
Q:除了这两套教材外,你还系统学过什么课程吗?
A:没有了。新概念四本都学完了,赖世雄只学到中级。因为赖世雄高级没有什么讲解,上面都是各类文章,后来当作阅读材料。
Q:小学之后,你的英语学习经历是怎么样的?
A:升初中的时候,新概念好像已经基本学完了,赖世雄中级也学完了,高级好像也看了一些。初中期间就是把剩下的都学完。赖世雄高级也阅读了不少,但是不记得是什么原因,没读完。
上高中后,我的精力更多侧重在数学方面(因为我数学竞赛是零基础,上高中后要从零开始,先入门再追赶,很占精力),其它课程的精力就少了一些,也包括英语。
中学六年里,总的说起来,我主要是广义地用英语,而不是狭义地学英语。比如更多阅读,更多听音频等等。也可以说是用英语来学英语。如果你指的是专门的系统学习,是没有的。
Q:GRE是什么时候学习的?
A:这个我们后面再集中谈,请先换个问题。
Q:你学英语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A:确实有不少有趣的事情。
比如小时候我只知道press是按的意思。后来在新闻上看到很多人衣服上都印了大大的press,我很好奇,为什么要让别人去按他。就像饮料罐的拉环上面有个pull一样,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哈哈。
不过最有趣的事情还是小时候被忽悠,被我爸爸忽悠。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明明很多动画片和故事书就有中文版的,他忽悠我只有英文的,让我稀里糊涂看很久还是不全明白,哈哈。
最无语的是,去卖电脑的地方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只有我的Windows是英文版的!没错,大概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得到了一台属于自己的旧电脑,以及上面安装好的英文版Windows。当然了,我只是玩玩蜘蛛纸牌、空当接龙这些,还有在画图程序中用鼠标乱画一气。不过,这不影响我发现真相时的震惊和愤懑,哈哈。
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后来升级后也还是英文的。一直到上大学前,买了一个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预装了一个中文Windows,我这才第一次用上了中文版的Windows。

Q:谈一谈你学英语过程中几个重要阶段,或者说突破点。
A:好问题。总结起来,有几个记得比较清楚的关键节点:
(1)翻译《魔法师的外甥》:这也是从被忽悠上当开始的。还是被我爸爸怂恿,年幼时我就开始了小翻译员的时光。个中惨状,请看书的序言:

有照片为证,从暑假到冬天,整整四个月,童年的我中午就这么度过的。这本书最后排版是中英对照,一共
270页。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大工程(对于小学四年级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经历。将一百多页的英语原文,一句不漏地翻译成中文,这使得我无差别地接触到了原汁原味各种句型、语言表达等等。小小年纪得以初窥英语语言的一个完整缩影。
另外,这本书的原书
1955年出版,是英语中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C.S.刘易斯是牛津大学的英语文学教授。这本书的故事性和文学性俱佳。这次经历,也使我少年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英语作为语言之美,就像中文里的经典著作一样。

Q:第二个节点呢?
A:第二个应该是(2)听力基本过关:
大约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除了看书,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看电影。随着年龄增长,已经从动画片升级到普通的电影了。但是看电影的过程并不都是轻松惬意的。刚开始,还是有中文字幕的。然后渐渐地就只有英文字幕了,好多对话要靠速记、速译或者速猜,不紧不慢已经来不及了。再以后居然英文字幕也不全了,看着看着突然连续10分钟没字幕,又被忽悠了!这时候靠速记、速译就行不通了,只能速记不翻译,就是不能再“英文—中文”了,根本来不及,只能光“英文”了。
后来,到五年级后面的时候,已经基本上看不到带字幕的电影了。不过我也不在乎了,没有就没有,大部分时候,我已经和中文一样看得津津有味了(当然,后来我也知道影单是挑选过的,很难的也不发给我)。记得那时候看的有《The Martian火星救援》、《Hidden Figures隐藏人物》、《Jumanji 勇敢者的游戏》、《October Sky 十月的天空》等等。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字幕彻底消失之后,我得到了一个补偿——遥控器。有了遥控器,就可以随心所愿地按暂停、后退、前进按钮了。于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停停退退,我经常需要几倍的时间才能看完。后来总结出一个好办法,先不停顿地看一遍,再从头把听不明白的逐一仔细听。当我终于完成一部慢速观影后,就可以得到一个很棒的礼物——英文字幕文件。很显然,这是给我核对用的。
这段奇特的慢速看电影经历后,听力基本过关。此后看各种英语讲座和学习课程,都没有遇到过大问题。

Q:那第三个节点呢?
A:第三个应该是:(3)可以自由阅读:
应该是在三年级后期,开始吭吭哧哧看纯英文小说书。先是接着《魔法师的外甥》(就是当小翻译员翻译的那本),把一套《纳尼亚传奇》其余的六本看完了。然后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等等各种历险记,还有当时特着迷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甚至连《傲慢与偏见》这种对小朋友来说很闷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我爸爸要给我看,更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看完了。
我觉得,自由阅读需要满足两个基础条件:充足的兴趣和充足的单词量。前者是动力,比如我那段时间就特迷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看完一本又一本。后者是实力,单词量一定要够。否则一面纸上满是生词,不停地查字典非常影响阅读兴趣。
小学结束前,我的单词量检测为16000(净单词,不计短语)。检测报告至今还保存在我那台英文版的Windows电脑上。
可以自由阅读之后,就可以用英语学英语了。一本书如果有原版,默认看原版。英语作为一个探索知识的工具已初现真形。
Q:可以推荐一些英文阅读书单吗?
A:后面我会专门说到给同学们的学习建议,其中也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
Q:下面还有第四个节点吗,是什么?
A:有,第四个节点是:(4)多邻国(duolingo)考试:
去年秋天,在备考奥数全国决赛前那段日子,我成天面对的都是代数、几何、组合、数论,脑袋有点懵。就想做点什么别的,当作换换思路。然后想到有一段时间没有学英语,不知道现在水平怎么样了。于是打算考一下多邻国,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测一下。
我先模考了一次,发现有很多新题型以前没见过,同时感觉多邻国的题目质量挺好。又做了两套模考之后,题型基本已经了解了,那就开考。
Q:选择多邻国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没选托福、雅思?
A:这三个都属于语言类测试,是同类考试,当然也可以选托福或雅思。我选择多邻国,主要因为多邻国是难度自适应考试,而托福、雅思不是。
难度自适应考试,就是题目难度会根据考生的语言能力和答题情况随时调整。同一场考试,每个人的题不是一样的。这种机制下,每题的难度自适应,而且相互关联。某一题答得不好,会影响后面题目的难度。难度自适应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测试出考生的真实英语水平。
简单地说,前面的题答得越好,后面遇到的题就越难,当然越难的题分数值也就越高。反之如果是一路都是容易的题目,即使都做出来了,总分也不会高。所以说多邻国“英语越好,题目越难”。
我拿跳高来举例说明。第一次试跳的高度(第一道题),所有人是一样的,比如说2.0米。如果甲成功跳过去了,那么下一跳(第二道题)甲的高度就加高到2.1米(难度增加),后面以此类推。反之,如果乙第一题2.0米没有跳过去,那么乙的第二题的高度就降低到1.9米(难度减少)。难度自适应的原理大致是这样,实际上要复杂得多。比如说,甲每一题的难度越来高,可是在第N题甲却没有跳过去呢,那么后面题难度又会下降,各个题目之间难度存在复杂的关联性。
而托福和雅思是固定的题目,每人每题都是一样的,没有这个特性。所以我选择了多邻国。
Q:多邻国考试过程感觉怎样?
A:整体比较顺利。考试中遇到了大约十来种的题型,听、说、读、写交叉在一起来。还有像阅读说话、互动写作、互动阅读等等新题型,和国内的考试风格完全不同。真实考试也比模考要难。
多邻国大概两天后出分,我得到了
155分(满分160分,分数5分一个单位)。

除了第一眼看到的分数,图上需要注意的是右边的粗体的“CEFR C2”。
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不是一个考试,是一个认证标准。多邻国、托福、雅思等等语言类考试都在其中。
CEFR是全球采用度最高的语言类认证。CEFR共有6个级别,从低到高有A1、A2、B1、B2、C1、C2,C2是最高级别。上图中对C2有一个基本描述。字体小,翻译一下:
√ 几乎可以理解所有类型的文本,包括抽象和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
√ 能够总结来自不同口头和书面来源的信息,以连贯的方式重建论点和叙述。
√ 能自发地、流利地、精确地表达自己,在复杂的情况下区分出更细微的含义。
另外,根据多邻国官方的与托福分数对照表,155分对照托福为119分(托福满分120)。
雅思官网的对照图如下:

通过这次多邻国考试,对英语水平进行了一个全面检测,看到结果就放心多了。这次考试,同时也表明了英语是一种基本语言素养,只要平时保持英语的应用状态,则无需特别的应试准备。但是如果目标是很高的分,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训练。

Q:说过了多邻国,下面就到GRE了吧?
A:是的。GRE是第五个节点,也是迄今最后一个。(5)GRE
我们大家从小学开始,都经历过很多次各种考试,可以说每个同学都身经百战了。但是,对我来讲,可以说,GRE的第一次模考,是我个人有史以来经历过的最无语的一场考试。
在考虑是不是去考GRE的时候,按照惯例,新考试,我都先找一套模拟题来体验一下。我的第一次GRE模考,心情大概是这样:
“……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我真的学过英语吗?……”
这还是在我几个月前多邻国考了155分的背景下。
不模不知道,GRE的难度和其它英语考试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Q:在座的都是高中的学弟、学妹,你先科普一下GRE吧。
A:好的。大家目前在高中阶段,对GRE可能不熟悉。不过大家以后可能也会考GRE。
![]() |
GRE全称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GRE的主办方叫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GRE是一个全球性的考试,作用是申请硕士和博士项目。不仅限于美国,世界上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都接受GRE成绩(我国包括清北复交等众多学院)。
中国1981年正式开始GRE考试,归口单位是中国教育部考试院。
GRE一共考三个部分:
·文字推理(Verbal Reasoning),语言逻辑推理,简称语文。
·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这是数学。
·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
前两个部分的分数范围都是130—170,一共40个得分单位,起始分不是从零开始。就是交白卷130分,考满分170分。第三个分析性写作,满分6分,0.5分一个单位。
下面是我的成绩报告:
![]() |
Q:刚才你提到GRE的难度,能具体说一下吗?
A:好的。这个简单,把GRE和前面的三个考试(多邻国、托福、雅思)比较一下就清楚了。
1、GRE之所以难,首先是因为它的考试定位。
GRE的定位是学术能力评估考试,另外三个的定位是语言能力考试。
比如讲,GRE就不考常见的听、说这两部分。因为它默认考生已经接近或已经达到了英语母语者的学术英语水平,直接来考察学术逻辑思维能力。
另三个考试,主要是用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可以在英语环境里进行学习和生活。
2、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考试目标和考生群体不同。
GRE主要是用来申请硕士、博士的,其考生群体见下表。
|
GRE考生学历 |
比例 |
|
本科生二年级 |
1% |
|
本科生三年级 |
7% |
|
本科生四年级 |
32% |
|
本科毕业生(非在读) |
30% |
|
硕士生一年级 |
3% |
|
硕士生二年级 |
3% |
|
硕士毕业生(非在读) |
13% |
|
其他 |
11% |
|
合计 |
100% |
* 上表数据出自ETS官方最新发布的全球考情报告,《A Snapshot of the Individuals Who Took the GRE® General Test》(2019.7—2024.6),最近5年全球考生的学历取平均值。
另外三个语言类的考试,主要是高中毕业生申请本科用的。
顺便说一下,GRE也是难度自适应考试。
Q:你是怎么备考的呢?
A:第一次模考后,我认识到GRE不可轻敌。不可能像之前一样零准备上考场了,需要备考。
根据GRE的特点,备考过程有点复杂,我分几个方面来说:
(1)单词
几乎每个人的GRE备考都是从单词开始的。
单词是GRE考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而且是大难点。不但量大,生活中也不常见,另外还爱考单词的多义和应用,更增加了难度。偏、难、怪,一个都不少。
GRE没有官方单词表,就是说不知道它会考啥。于是一些国内外的培训机构根据经验,总结了量较小的单词表,针对性强。就是估计可能会考啥,就背啥。否则大海捞针,无从下手。这样的词库网上有不少,词表一般都在3000词左右。我觉得既是经验总结,应该确有一定的应试效果。
那么GRE到底需要多少单词呢?一般认为,GRE单词量12000起步,15000能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再高无上限。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大学英语四级4500、六级5500。我的词汇量20000+,GRE第一次模考还有不少单词不认识。
既然不可轻敌,那么弄清楚了情况后,说干就干。
我没有直接使用网上流行的GRE专门词库,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单词计划分为两部分:复习旧词和学习新词。
我估算了一下,两部分的加起来的量会很大。如果都等到高考结束后才开始,可能暑假里来不及。而且旧词部分,都是认识过的,回忆起来应该并不费劲,不需要多少工夫。所以我就把旧词复习放到了高考前开始,每天复习一点当作大脑放松。新词计划等到高考后再开始。
新词部分,我将国内外各GRE培训机构总结的十几个GRE词库,合并筛选后,生成了自己的库。因为“我全都要”,所以即使剔除了一部分后,最终的新词库还是不小。
然后我就最笨的办法,一个一个过。这一步是踏实功夫,没有什么技巧。

Q:短时间这么多的词,能背得过来吗?
A:这得益于我从小就开始的日积月累,中学时期大量的阅读也扩充了我的单词量,否则很难短时间应对这么大的量。不过,开始背之后,实际发现完全不认识的单词并没有想象得多,这归功于我已有的词汇量覆盖了一些。所以完成起来不是那么吃紧,但是仍然非常艰苦。
Q:数学部分你是怎么准备的呢?
A:GRE数学部分难度不高,大概高中知识就可以了。但是坑题比较多,想拿满分要比较小心。数学我没有专门复习,一些数学方面的英语词汇都是会的,也不用背。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题集做了做,熟悉了题型之后感觉就差不多了。数学部分做题量很少。
Q:说说文字推理吧,似乎这部分比较难?
A:文字推理,一般也叫做语文(不是汉语语文,GRE是全球统一的纯英文考试。这里的语文指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字,简称语文),这部分确实是GRE的一个难点。
|
|
可以大略地说,拖住GRE不能得高分的“罪魁祸首”就是语文。一共40个计分单位,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换成百分制,1分就是2.5分。那么丢8分就只有80分,丢4分就是90分。
GRE经过专门的准备,一般可以考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上到一定的分数后,每前进1分都要有巨大的付出,其难度不是线性的。而且考场上5个部分是随机交错在一起的。我的考试顺序是,写作à数学à语文à数学à语文;别人可能会是,写作à语文à数学à语文à数学。一场考试之中来回切换,加上GRE是难度自适应考试,语文部分就更容易丢分。这就是所谓的GRE一分一个坎。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坎也不同。
Q:这部分你是怎么准备的呢?
A:我先看完了ETS官方的GRE考试指导(Official Guide,也叫OG)。
这本书是ETS官方唯一的GRE教材。很多人在备考的时候经常忽视这本书,只是简单翻一翻考试说明。但是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本书。正如大家平时见到各种辅导书一样,其根源都是来自各门课的课本,万变不离其宗。这本书就是所有GRE辅导材料的“宗”。特别重视课本,这和我从来从没上过辅导班,习惯于读透课本的惯性思维模式也有关系。

这本书很厚,有五百多页,看完要很多时间。我是这样安排使用这本书的:
(1)关于考试本身的说明,要一字不漏看完。如考试内容、流程、各部分的评分标准等等。
(2)数学是东亚区的强项,简单看一下即可。我也是只翻了翻。另外,如果数学方面的英语词汇不熟悉,要找来背一下单词。
(3)语文和写作,OG上这两个关键部分的教学章节,要仔细看,反复看,琢磨透。
(4)OG提供了语文和数学的练习题章节。但是这两部分的练习题都比真实考试要简单,可以稍微做一点,熟悉一下题型。练习题的部分下面再讲。
(5)OG提供了4套官方模拟卷,这是很难得的。虽然题目有点老,但也非常有价值。
时间安排上,高考前,我只是把OG当做当作小说书,有空时就翻一翻,主要看看考试介绍,消除陌生感。正式学习是高考后开始的。
看完OG后,我没有再进行系统地学习语文。通过官方指导,我觉得对我来说,掌握逻辑思维能力才是关键。逻辑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于是我在国内外一些视频网站上东看看、西看看,每个讲GRE的up主都看一点,虽然话题很散,不成体系,但零零散散收获了一些思维启发。
感觉了解得差不多后,我就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较新的GRE语文题集,开始做题。这部分一共做了大约几百题,总量一般,不算很多。我建了一个Excel文件,来统计每天做题的正确率。当正确率稳定在一个期望值后,就没有再增加做题量。但是后面仍然每天都做一些题保持思维的敏感度,一直到考试。
语文部分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不在于做题量的多少,但是每一道题做完了都要反复琢磨。不仅要彻底弄明白为什么这个答案是对的,而不是拿到了分就过,更要逐一弄明白为什么其它答案每个都是错的。因为将一条逻辑彻底抽象化,可以用到很多看似不同却实质一样的题目中去。这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其它知识一个不同之处,正如平时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表面看上去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
Q:GRE还有一个分析性写作,你拿到了5分,是怎么准备的呢?
A:GRE写作考的是批判性思维,是考学术分析写作,不是文艺类写作。背例句、背模板、记套路的老方法,在GRE写作里完全行不通,因为评判方式不同了。GRE写作使用整体评分(holistic scoring),就是服务于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
ETS官方的OG里面有一章专门讲分析性写作,内容非常好,也很全面。范文和点评值得多读几遍。另外,ETS有一个GRE写作题库,我随机练习了几篇之后,看了看网上的分析讲解和官方的写作评分标准,感觉其核心同样是考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逻辑表达能力。这和前面学的只是考察形式不同,就没继续写了。另外,几个月前考多邻国时,我的写作部分拿到了满分,对写作我比较有信心。
Q:说说你考试那天的情况吧。
A:考试是在周末的上午,我吃完早饭就去了考点。虽然是夏天,但是早上并不热,好像还一点风,我一路走进考场心情比较轻松。
到了考场,除了身份证,所有东西都锁到外面的寄存柜里。然后依次在一个固定位置拍了一张照片,验明正身。过了一会,监考老师到我的考位前输入了密码,考试就计时开始了。
首先是写作,由于我的键盘的位置有些别扭,只能蜷着手指打字。打了几个字感觉不顺畅,心里突然就紧张了起来。不过随着一段段地展开写作,这种感觉逐渐消失了。
写作之后是4个部分,我随机分配到的顺序是数学à语文à数学à语文。考试过程总体比较平稳,但也不是都一帆风顺的。其中碰到了一道题,反复思考也不能确定正确答案,给我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不过因为我对分数本身并没有很大的要求,压力一会儿也就忘了。
Q:考完了多长时间知道分数呢?
A:GRE的前两个部分,语文和数学的成绩是机器批改的,考完试立刻就能看到。
当我答完最后一道题,看到显示距离考试结束的时间在不停走动,突然又紧张起来。前面那道题到底对不对呢,在头脑中迅速过了一下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观点。
考试时间结束时,我在考试界面上不断点continue,心脏也跳得越来越快。感觉砰砰砰地,下一秒就要显示成绩了。当屏幕上显示出两个170的时候,我忍不住长出一口气,感到无比地畅快。
Q:分析性写作成绩没有出来吗?
A:写作需要人工和机器共同批改,所以还要等一段日子才能出成绩。那时候,我已经在北大了。
前几天,一大早,我打开手机叮咚一声收到了一封邮件。一看是ETS发来的,我连忙点进去,一下就看到了作文成绩,5分。
此时距离GRE考试结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也没有了当时考场上的紧张。虽然写作成绩也在预估的范围内,但是看到全部的三个成绩列在一起,仍然非常高兴。

Q:对这个成绩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A:看到三部分成绩都出来后,感觉心里比较高兴,它对我的英语水平给予了一个肯定。不过也没有欣喜若狂那种程度,就是比较高兴而已。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且之前进行了不少准备,所以感觉这个结果也算在意料之中。
此外,和去年考多邻国一样,这次考GRE只也不过是为了测试一下自己的水平,并不是抱着功利的态度去参加的。所以对于结果本身并没有看得很重,分数考多考少也无所谓,如果是335分我也觉得挺好的。
Q:当时你知道这个成绩的名次或者意义吗?
A:刚开始不是很清楚,后来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到我的分数还是不错的,就又高兴了一次。不过还是没有欣喜欲狂的状态,也还只是比较高兴而已。
主要是因为去考试之前,我自估大概可以考到338左右,就是语文争取被扣不超过2分。写作估4.5--5.5。因为看ETS官方的写作评分标准,6分实在是太难了,超过了我能力。我不知道GRE开考几十年来,有没有人在拿下340之后,同时写作又考到6分。如果有,请告诉我让我去膜一下。
所以考完中午回到家,见到我爸爸。他就问了我一个字:“9?”,我回答:“0”。然后他说:“我们来庆祝一下,拿一瓶可乐。”
作为一个只考了一次,也不是美本或国际学校的普通高三毕业生,而且是学数学的理科生,写作还拿到了5分,我对这个成绩也挺满意的。不过之前不知道满分人数这么少。
后来,前几天的一个专访上,也就有了下面这个表格:
|
AI |
“全球每年GRE满分人数有多少?” |
“中国满分有多少人?” |
|
Deepseek V3 |
“满分人数估计每年全球仅数十人” |
“满分的中国考生每年可能仅有几人到十几人,甚至更少” |
|
GPT-5 mini |
“同时在两个部分都获得满分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全球每年获得GRE满分的人数可能仅为几十人” |
“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
|
Gemini 2.5 flash |
“这种情况极为罕见,比例会远低于0.1%,可能每年只有几十到几百人能够达到” |
“每年可能只有个位数甚至0人能达到这一成就” |
|
豆包 |
“GRE满分是340分,由数学和语言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分数都是170分。从考试难度来看,GRE满分概率处于万分之一级别,属于非常稀缺的成绩” |
“中国每年获得GRE总分340分的考生人数长期维持在个位数水平。新东方骆彦伟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中国,有记录以来,GRE的满分不超过五个人。2019年,南京新东方一年内培养出两个GRE满分,当时被称为本年度全国仅有的满分” |
Q:能问一下你为什么在高三去考GRE吗?
A:基本是两个原因。
一是当时我还想再考一下英语试试。查了一下,多邻国之后,一般只有三个考试了,LSAT、GMAT和GRE。前两个分别是法律专业和商科的,都和我学的数学相去甚远,那就只有一个GRE可以考了。
二是想去考的时候,我对GRE的难度不了解,然后试着模考了一次直接懵了。缓过劲来之后,突然就来了精神,就想去考考试试。没什么目的性,也没有分数压力,考砸了大不了再考一次。
Q:忘了问你参加过哪些英语竞赛,获得过什么奖?
A:我没有参加过英语竞赛。多邻国和GRE也是考试,不是比赛。
Q:关于英语学习,可以给学弟、学妹一些建议吗?
A:好的。
前面说到过,我的英语学习经历大概分作两个时期。前六年主要是入门与学习,后六年主要是应用与积累。总的看来,很慢,也没有什么捷径。这是因为素养能力培养是一个很慢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轴才能观察到效果。所以这种方式适合时间充足,没有学业压力人群。
而我们高中生,需要在三年后高考,时间轴只有三年这么长。并且高中学业紧张,留给英语课外学习的时间有限。这两种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
高中英语学习,可以分作课内和课外。课内学习大家跟着老师。我在这里谈到的是课外的学习。从升学的角度来说,课外学习不能替代课内,课外是课内的补充。
下面我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具体说一下高中课外英语学习的个人建议。
(1)听力
提高听力水平有两个要点:听力材料的选择和训练方式。
现在通过看电影、看电视剧来学听力似乎很流行。我自己也受益于这些方式。但是对于我们高中生,这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因为这些未经筛选的原始素材,有着效率低、战线长、重复率高、有效信息少的缺点。
听一部电影,有时候,等很久才说几句话。如果看语言类的电视剧,虽然对话量大,但是往往重复率高,看了很多集学到的信息也有限。而且对话类的节目语速快、俚语多,对高中生来说不容易跟得上。
适合高中生的课外听力材料,我觉得新闻非常好。英语新闻广播语速虽然有点偏快,但听了一段时间后不难跟上。而且广播口音标准,信息量大,适合日积月累。
如果刚开始跟不上,那么可以选择双语新闻。将新闻稿打印下来,放在一边。再找个本子,哪里听不懂先在本子上做个标记。整条新闻听完了,再去对照英文打印稿,找到没听明白的地方,再反复听。这个过程中,不要看中文稿,或者根本就不要打印中文稿,不认识的单词就查字典。一定不要听一句就暂停一下,看一下中文。
其次,故事书的配音朗读也很好。书籍配音一般是专业播音员录制,录音声情并茂,和新闻播音是良好的互为补充。那么选什么书呢,不要太长,厚度在几十页的故事书比较合适,把一本书完整听完。
我觉得对于高中生课外听力来说,这两者已足够。首先两者都有英文原文,不用担心听不懂。其次,两种听力风格互为补充,可以应对考试中的各种语音、语调。另外新闻一般对的生单词量都有控制,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适应。
再说训练方式,其实只有四个字,日积月累。听力要每天坚持,不要中断。练习听力的时候,坐着听、躺着听都没关系,但不要同时做别的事情,思想要集中在正在听的内容上。有一种方式把英语当作环境背景音,一边干别的一边用潜意识练习英语听力,我觉得那样没有效果。
(2)口语
因为高考不直接考口语,而口语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高中课外可能时间不足。从升学角度来说,口语部分跟着老师进行课内学习就可以了。
(3)阅读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学校老师可能已经推荐了一部分。我从经验上,推荐一些作为补充。
开卷有益,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高中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针对性的筛选来提高效率。我一共只推荐三本书,都是我读过的:
a、《魔法师的外甥》。就是前面提到的,我翻译过的那本书。作者C.S.刘易斯,是牛津大学英语文学教授。
b、《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马克吐温就不用介绍了。
c、《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和前两本不同,严格来说,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属于通俗小说作家,但这本书仍然值得一读。建议放到前两本书之后。
虽然说只有三本书,但实际上每本书背后都有一个系列。第一本书是《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一套共七本,读完有兴趣可以继续读其它六本。第二本读完后可以继续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第三本书读完,阿加莎有一个长长的书单等着你。我觉得这三本书足以陪伴你度过高中课外阅读时光。
说过了阅读材料,再说阅读方法。我建议按照这样的步骤阅读:
a、先读一整章。遇到生词查字典,不要看中文译本。找一个笔记本,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
b、一整章读完后。去看中文译本的这一章,看看是否哪里理解错了。把所有疑问都搞懂,订正笔记。
c、以较快的速度再读一遍这一章。
d、如此循环。
(4)作文
在前面提到的素养能力培养的方式中,写作主要是应用于纯英文场景的。这种场景下的写作,和高中英语作文存在一些细小的风格上差异。要达到二者协调,需要较长时间的体会与训练,而高中课外时间可能不足。所以从升学角度来说,作文部分还是建议大家跟着老师课内学习。
Q:你认为学英语最重要的是什么?只说一个。
A:这个答案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对我个人来说,只说一个,我认为是思维的路径的转变,消除中间节点。
举个例子,别人和小李说:“How are you today?”然后小李想:这话的中文意思是问我好。然后接着想,那我也问他好啊:“我今天不错,你呢?”。再下面小李就该想:“那这话翻译成英语怎么说?”,于是小李就说出了翻译结果:“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如果消除中间的节点后,上面的场景就成了这样:
别人和小李说:“How are you today?” 然后小李想…也没想,说:“Great!”,顿了一下,小李又说:“You?”
Q:你接下来还有哪些英语学习计划?
A:刚刚北大开学,我们25级新生进行了英语分级考试。经过两轮考试,我获得了大学英语免修资格。那么较长一段时间里,可能没有什么英语考试了。不过我还是会保持勤学勤用的习惯,把英语当作一个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以及享受阅读的伙伴。
Q:谢谢你的宝贵分享,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A:Great!
文:张开 图:谷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