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园地 > 课题研究

辞旧迎新探幽境,品读诗文登褒禅——安徽古代名家诗文校本课程研究系列报道(四)

发布日期:2015-01-04 00:00作者:合肥一中来源:合肥一中阅读:字体【  

201511日,新年伊始,在省级课题《基于安徽本土文化的皖籍古代名家诗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主持人、合肥一中语文学科主任汪梅林老师的带领下,张瑜老师、王元启老师、路静老师、潘小茗老师、裴启超老师等课题组成员及高一年级部20余名学生一行来到《游褒禅山记》的诞生地——安徽省含山县进行实地考察。

 

合肥一中课题组留影于褒禅山下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现本文刊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材。出发前,汪老师就给同学们分组,各小组确立组长,领取活动记录本及活动资料,分配考察任务。

   上午10:00左右,课题组成员一行来到褒禅山风景区。在导游的带领下,大家深入华阳洞之中探寻王安石当年的影踪,洞里的神奇景观让人叹为观止。稍事休息,大家又兴致勃勃地登上褒禅山。站在褒禅山顶,极目远眺,远处的华阳湖波光粼粼,沐浴在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之中,心情舒畅。沿着大唐古道,参观了位于山脚的褒禅寺。

 

合肥一中课题组成员攀登褒禅山

 

 

合肥一中课题组成员在褒禅寺

简短的午餐后,大家又驱车赶往含山县博物馆,一同参观了凌家滩遗迹展览厅。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了玉龙等大量国宝级文物。

 

合肥一中课题组成员参观含山博物馆

夕阳西下,课题组一行意犹未尽地离开含山。一天短暂的实地考察,大家受益匪浅。相机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活动记录本上记满了所思所得,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年显得更有意义。

 

(合肥一中语文学科课题组:裴启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