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以迅猛之势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助推课堂教学变革。2015年1月20号,合肥一中化学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翻转课堂”校级公开课在B区经世楼二楼的录播教室如期举行。执教老师是高一化学组李晋凯老师。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合肥一中党委范广伟书记、合肥北城中学高一化学组全体教师、合肥高升学校高一化学组教师、合肥一中化学组全体教师、华东师大实习教师等。
活动第一阶段是李晋凯老师上公开课,课题是《硝酸性质的探究》。李老师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关于硝酸理化性质的微视频,并同步完成《学案》的填空。之后,现场独立完成《自我检测》,并采用课堂互动答题系统及时统计学生答题结果,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对有错误的问题进行评析。课堂的教学重心是探究两个问题: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不同浓度的硝酸和铜反应的反应产物;探究浓硝酸和铜反应后的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李老师这节课最大亮点体现在实验的创新,实验探究设计环环相扣、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绿色环保。
活动第二阶段是评课,由教研组长余志学老师主持。学生处王东录主任、学科督导徐静老师、高二组组长谢月平、高一组长组长任峰、合肥高升学校高一化学组组长鲁志芳、合肥北城中学高一化学组组长聂兴文等先后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李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手段有效、实验设计新颖。作为参加工作才半年左右的(2014年9月刚进入合肥一中工作)年轻教师,能上到这样成功,实在是后生可畏。现将大家的意见归纳、概括如下:
这是一节新模式的课堂。李老师采用了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百度百科》对“翻转课堂”的解释: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将更多地专注于基于项目或目标的主动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课题的核心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自主学习(鉴于展示课目的的需要,老师将此环节放在本节课教学中,所用6分钟时间不计入课堂教学时间),学习方式通常是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由于是在课外,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在课堂上,对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课堂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这是一节新技术的课堂。为及时了解学生在“自主检测”环节的答题准确性,以及在探究实验环节两种不同科学假设的分布情况,李老师从中科大借用了一套答题器,学生人手一个,可以客观、及时传输学生的答题情况和做出的某种选择。这种基于大数据新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及时诊断并调控课堂,提供了客观的评判依据。
这是一节互动的课堂。李老师的这节课几乎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氛围中完成的,体现了李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之后的汇报方案环节,以及实验结束以后的现象汇报环节,李老师认真倾听,不时发问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小组讨论环节,不同的思想、方法在此激烈碰撞,并最终达成共识。课堂呈现出一种交流、思辨的灵动之美。
这是一节环保的课堂。对于铜与硝酸的反应,很多老师都不愿意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应会产生大量有毒的气体,污染教室内的空气。李老师狠下下功夫在此处实现了突破,使用注射器、密闭试剂瓶、棉花沾碳酸钠溶液等,保证每个实验均能在封闭体系内完成,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
这是一节创新的课堂。为探究浓、稀硝酸的氧化性,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1:将纳米铜放入注射器内,从玻璃瓶里抽取一定量的浓、稀硝酸后,将针头插入对应的玻璃瓶,硝酸被产生的气体压入玻璃瓶,气体封闭在针筒内;实验2:排出液体后,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针头拔出,拉动活塞,抽取一定量空气进入针筒,观察NO与氧气反应时引起气体颜色的变化;实验3:从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玻璃瓶内抽取NO2通入硝酸铜饱和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呈现出绿色,证明科学假设的正确性。实验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
这是一节合作的课堂。通过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硝酸的相关性质,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交流、正确汇报。
这是一节生命的课堂。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题教育。鉴于硝酸的强腐蚀性,李老师为学生配备了齐全的实验装备,每人都穿实验服、带手套、带护目镜,无不体现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虽然化学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物质,也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但只要我们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化学实验乃至化工生产还是可以安全进行的,这也正是现代化学、化工能够迅猛发展的前提。
活动第三阶段是由范广伟书记对此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总结。范书记首先给大家谈谈什么叫翻转课堂、微课、慕课、EXD计划等新型课堂的背景和意义,接着他从三维目标、实验探究、实验创新、教学语言、教学节奏、课堂互动等层面进行点评。范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然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已无法抗拒地推进到了我们基础教育领域,这将是教学变革的大势所趋。合肥一中是安徽省信息化课堂实验学校,希望合肥一中化学组全体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研究、多实践,努力让合肥一中信息化教学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并当场决定下学期要搞一次基于数字实验、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相融合公开课。
此次研讨课教学、交流活动,让老师们的理念得到更新、心灵受到了触动,专业化发展动力得到增强。青年教师们一致认为受益匪浅,与会者普遍认同该活动的重大意义。